「醫學是活的,健康的光環境必須以人為中心」
專訪前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前國衛院代理院長余幸司

採訪撰文/劉佳旻,採訪攝影/黃聖凱
余幸司
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同時擔任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顧問醫師。曾任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代理院長。他首創將「低能量紅色雷射光」運用於白斑治療,並於國衛院服務時期領導運用新科技成功防治登革熱、成立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開發病媒蚊監測技術及防疫平台與防治規劃,並以此獲第 29 屆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
光照作為醫學工具已有百年歷史,但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卻是過去十多年來因藍光發明才成為重要醫療課題。這次專訪在台灣作為光生物調控療法先驅的余 幸司教授,從他的專業一起聊聊光照明在醫療上的角 色,以及對日常生活與健康的影響。
光療的歷史: 從紫外線殺菌,到光動力療法
光作為人類生活環境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也早在 百年前就使用作為治療工具。1903 年獲得諾貝爾生 理或醫學獎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 Niels Ryberg Finsen,即發明 UVA 治療儀來治療當時歐洲盛行的皮膚結核。「紫外線可殺菌」這個在今日已相當普遍的概念,即是 Finsen 當時重要的發現,也開啟了光 療醫學的開端。
前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前國衛院代理院長、目前仍 擔任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與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的 余幸司,曾首創以低能量紅外雷射光治療白斑病,是台灣「光生物調控療法」(photobiomodulation)的先驅者(圖:帶狀皰疹白斑部黑色素再生)。他分享,光線作為治療工具,除了 Finsen 的 UVA 治療儀之外,1925 年皮膚科醫師 William H. Goeckerman 也開發出使用塗抹煤焦油後照射 UVB 來治療乾癬的光化學療法。除皮膚外,1990 年代的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也使用塗抹光敏劑於皮膚
表淺腫瘤處、照射特定波長之雷射光如 630nm 可見光,產生活性氧物種以破壞腫瘤的治療方式。
他認為,光照治療在醫學上的創新性,是應用光譜中具有不同波長的特性,以針對各種不同病灶進行治療;由於較不涉及全身的副作用,因此也是相對安全的療法。
然而,就如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光線既可作為治療工具,卻也成為影響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環境觀點: 日常生活的光照如何影響健康?
余幸司近年的研究,主要針對 LED 光如何對健康產生影響,照射到眼睛的LED光產生的效應可能擴及腦部、 腸胃、肝臟甚至皮膚。「這是因為在胎生時期,腦與 皮膚是同一來源屬於外胚葉,肝臟與腸胃道都是內胚 葉由來,而中胚葉的骨髓所產生的免疫細胞則會供給 這些器官。所以對我而言,醫學是系統性串連起來的, 必須將人體視為整體來看。」這樣的概念,他也坦言, 與目前臨床醫學中將人體分科化的概念相當不同。
余幸司以自身專長的皮膚科為起點,觀察到病人們的 皮膚健康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若有皮疹不容易好 的病人,只要一問他睡得好嗎?多半都睡得不好。」 睡眠障礙幾乎成為現代人生活問題,而睡眠又與光線 的照射息息相關。
過去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著太陽光自然運作; 然而拜照明技術進化,LED 燈出現後,這種人工光源 大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節律。余幸司說,2014 年日本學

者赤崎勇、天野浩與中村修二因發明藍光二極管,帶來了明亮、節能的白色光源而獲諾貝爾物理獎, 促進了智慧型手機、電腦/電視螢幕與室內外光環境 的變革─這不過是距今約 10 年前的發明,卻對人 類生活步調產生極大改變。
「拜 LED 光源之賜夜晚延長,白天縮短,夜晚的室外因 LED 燈而亮得看不見星星了。」他憂心說,加上雲端時代來臨,整個社會進入了不分晝夜都有著大量資訊流動的狀態,讓人們在精神與認知上都受到極大的挑戰。光照明,不只是影響視覺美感,更無形地影響著健康。
科技與醫學的平衡 如何創造健康照明的光環境?
然而,要創造使人們能夠健康生活的光環境,余幸司認為,這不僅僅是照明產業的課題,同時也是醫學研究的課題。余幸司說,傳統的光線會使皮膚產生維他命 D3,藍光也能使傷口更快癒合,這些都是光照的優點;目前也有使用於憂鬱症的光療,但台灣在光線醫療上的運用還是不足。

他特別認為,要結合光科技與醫療,實際上「照明科技已經都有」,但缺乏的是組裝與精準醫學的數據分 析。目前基礎研究還做得不夠,要讓光療醫學進入生活,還有很長一段歷程要走。這指的不僅是醫學研究範疇,也包含社會教育面向。
「台灣社會需要一個概念上轉換,也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是如何保持『健康』,而非思考『治療』。」余幸司語重心長地說,在台灣,大家都是生病了才思考治 療,然而如何健康地生活,才是更為首要。「醫療是 活的,必須以人為中心來規畫執行。」而健康照明作 為生活的一環,在研究與實作面仍有極大斷層。「照 明設計都關心美學,但其實也需要結合醫學的觀點。 國家應該投資鼓勵 LED 光健康效應之基礎研究,啟 用大數據科學分析。」
Lighting Taiwan 總編輯孫啟能回應,目前在健康照明 的關注上,建築的 Well 認證其實已經將照明包含於 其中,也都已經嘗試透過設計來產生解決方案。然而如何把光、建築、醫學與美學能夠結合在一起,讓建築空間成為介面則還面臨有結構性的僵化。「從建築 開始推動健康照明,再從照明拉到醫病關係,或許有 機會能讓人慢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