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光:從智慧照明到「家的感覺」
專訪昕諾飛行銷總監陳菀儒

採訪撰文/劉佳旻,採訪攝影/李昆翰 照明圖片提供/昕諾飛、光拓彩通照明設計
從皇家飛利浦獨立出來,昕諾飛(Signify)2018年從「飛利浦照明」改名華麗轉身,以照明技術、智慧照明的產品與市場開發為核心,並將「顧客第一」視為首要原則, 透過與客戶端的互動,挖掘「光的潛力」:不只是照亮, 而是讓光成為載體;其承載不僅僅是資訊,更是物與空 間的美學、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對家與生活的想像。

陳菀儒
現任昕諾飛行銷總監。於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取得 MBA 學位後,曾任皇家飛利浦行銷協理。以消費者洞 察、CSR 企業形象與品牌永續策略為專長。

陳菀儒
現任昕諾飛行銷總監。於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取得 MBA 學位後,曾任皇家飛利浦行銷協理。以消費者洞 察、CSR 企業形象與品牌永續策略為專長。

智慧光色的調整讓商空層次更豐富
挖掘「光的潛力」:從「顧客第一」發展的前瞻能量
從「飛利浦照明」改名為「昕諾飛」,在一篇報導中談到,這是一個全新的品牌定位:不只是照明品牌,更是「光的供應商」。這個聽起來宏大的品牌企圖,陳菀儒卻輕鬆地梳理:「這其實是一個核心能力聚焦的策略,我們希望以照明為本業,創造出多元品牌,並挖掘出『光的潛力』。」
什麼是「光的潛力」?從昕諾飛所發展的不管是商業化或非商業化的產品/服務線,就能發現。「不只是照亮,而是思考光能帶給人類與社會的意義。這個會擴及包含植物栽培的光配方、生物育養的照明需求,也包括通訊語言。」她說。例如相對於現在常見的無線網路 Wi-Fi,「我們很早就開始發展以光作為無線通訊載體的 Li-Fi。一開始只是基於探索光的應用而發展,目前多半在國防、軍事等有高度資訊安全需求的單位運用。」

光與色彩的設計,更豐富了商業空間的主題性
除了作為無線通訊,昕諾飛也以燈具作為資訊蒐集節點,來建立為智慧照明的數據基礎。在氣候變遷、節能減碳成為地球永續之必要的今日,光照是室內極度耗能的設備。陳菀儒說,數據顯示,將傳統燈具置換成 LED 燈具,能夠節能約 50%,但採用智慧照明則能再降 30%。若從每個使用的燈具去記錄使用軌跡,精準掌握開關照明的時間點,將之建置成系統服務、進而模擬常例的使用節奏,就能再減少無謂的浪費。
「人類不可能不需要照明,但我們不想浪費,那如何透過科技演進讓這件事情發生?」陳菀儒說,這就是昕諾飛以「顧客第一」(customer first)發展出來的研發案例之一。
疫情為轉機:從 UVC 燈具進化,到居家生活場景營造
正由於前身是百年老店飛利浦,因此轉型成光供應商的昕諾飛,採取更前瞻的模式來發展商業模式。而「顧客第一」,就是這個商業模式中優先的原則。陳菀儒說,這談的不只是策略,而是非常細節地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這一點,在疫情期間則更顯出重要性。

一個小小的情境燈,就能改變餐桌的美感
早在 Covid-19 疫情前,昕諾飛已經在發展 UVC 紫外 線燈具,一開始多運用於養殖業的水淨化、醫院與月子中心的空間淨化。疫情爆發之後,也讓 UVC 的應用更進一步演化。「我們觀察到,疫情間所有的企業體都在討論『營運持續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BCP),因為有些工廠不能停產線。」於 是,昕諾飛的 UVC 應用,就從必須間斷產線、淨空 室內消殺的操作,開始進化、過渡到能夠人機共存; 也就是降低劑量、並透過將空氣吸入殺菌機中、再散布出來的方式進行空氣消殺。「一開始我們採用吸頂 式機器,後來又因為不能停工的需求,打造了直立式的,有點像空氣清淨機那樣。」陳菀儒笑說。

家的功能形態,因照明而能展現出多元面貌
另一個她親身體驗到在疫情中的光潛力,則是疫情居 家工作期間。為了熟悉產品,她請同事寄了連網 LED 燈泡「HUE」到家裡來。「那是一顆小小的、可攜 式的情境桌燈,能夠短時間不插電,並能用手機連線 APP 互動。」她說,沒想到這一顆小小的桌燈卻創造了疫情期間的獨特居家生活。 「白天我們各自居家工作、上學,但到了睡前,我就請孩子們每天晚上選擇一個顏色,告訴我他們的心 情。一開始他們也講不出來,因為沒有分享的習慣, 所以就邊玩燈邊亂聊。漸漸的,他們就從顏色開始分 享,比如告訴我今天喜歡綠色,因為已經很久沒有出門爬山了。」慢慢地,這段睡前一起玩燈的時光,變成她與孩子們分享的親密時光。「這些與燈互動的色 彩與 APP,開啟我跟孩子們分享的空間。從來沒想過 一個燈能改變這麼多。」她感慨地說。
疫情期間,照明在家中發揮了切割、區隔空間的效果,只靠一盞燈的變化,就能夠讓家裡變成小酌的酒吧、 運動的健身空間,不僅讓家的功能更加豐富,甚至超越了過去能夠想像的可能性。
以租代買的永續思維 「消費者需要的是服務,而非產品」
儘管智慧照明能夠觸及的好處極多,但在台灣的推廣 仍然有其門檻。陳菀儒說,昕諾飛已經建立能讓消費 者反饋以最快速度到達研發的路線,但商業化仍需要 社會改變習慣。「過去我們以為,用 LED 燈具汰換傳 統燈具的消費者,會是智慧照明的潛在客戶,後來發 現這個假設是錯誤的。」她說,能接受智慧照明的人, 多半都是「對自己的家已經很有想像的一些人」。這 些客戶通常已經擁有智能鎖、或者想購入智慧衣櫥, 「他們不是單純要汰換燈具的客戶。」
為此,如何包圍消費者,就成為推廣智慧照明的重要 途徑:先影響設計師,透過他們推薦進入居家空間、 或影響設計師以進入商業空間,這麼一來,其他同類 型的商業空間也可能起而跟進。 更進一步地,昕諾飛發展出「以租代買」的永續策略。
「儘管這樣的商務結構,不管在台灣、在歐洲都還不能說是非常普及,但卻是我們看見未來的趨勢。」陳菀儒篤定地說。「就像大型商務印表機,過去在購買、維修、丟棄都是負擔,因此發展出租賃的服務;這讓我們體認到,消費者需要的是服務而不是產品。」因此,這套「以租代買」的永續照明服務,以照度計價,定義服務時效,定期維修、汰換。既減少客戶的工程人力,也能採用模組化設計,讓燈具可回收再利用、燈架也能可拆可換。不過陳菀儒也坦言,目前這套照明服務,多半必須運用於公家機關大型專案,但公家機關的標案需要標準化、最低價標,能夠做到這樣提案的廠商並不多。「這也是目前在台灣以租代買模式遇到的限制。」



Lighting Taiwan 總編輯孫啟能認為,發展出永續商務 模式,遠比技術要更具重要性。但目前台灣社會對標案的概念還停留在土木建設階段的「最低價標」,而如今多元、分眾的時代裡,最低價標已經無法企及最有利的品質。「以照明來說,市場還需要教育,智慧照明的觀念還需要普及。」
「我覺得,有社會責任的公司,不會單看現在這個節電策略能賺多少錢,而是這個節電能夠產生什麼樣的附加價值,並說服人們為這個附加價值付費,對我而言,這是一件很有使命感的事情。」陳菀儒說,就像一個燈改變了她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她相信,創造照明以外的價值,也是光能具備的潛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