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以光展現台灣在地文化力

文、圖◎陳怡彰/ 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負責人/ 社團法人台灣照明人協會 理事長

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人類的文明持續的推進,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透過不斷的衝撞與磨合,知識的交織與共識的堆壘,最終造就了如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眾人所共享的文化。文化,可以解釋為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的人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簡單的說,文化可以視為是我們共同的生活經驗累積,其中所涉及的不僅是現正當下的生活場域環境,也同時包含了過去歷史記憶的保存,以及對未來願景的共同憧憬與想望。而「光」,做為一個遠在第一個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元素,數千年來一直在人類身邊伴隨著我們,靜靜的呈現著這世界的所有變化與更迭,而前人也嘗試透過各種方式將光與這個世界的連結記錄下來,唐朝詩人李白在《月下獨酌》中寫下極富畫面與意境的詩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在 畫作《 夜 巡(The Night Watch)》透過畫筆描繪了守護阿姆斯特丹治安的巡守隊帶著火繩槍和長槍,舉著旗幟正要出動的場景,將觀賞者瞬間拉回到 350 年前的場景之中,抑或是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重慶森林》中,透過光影刻意塑造的迷幻場景,引領觀眾在人與霓虹燈錯綜交雜的畫面中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雖然手法各異,但其中「光」都具有絕對的重要性,因為「光」是生活場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深埋在文化展現中的重要關鍵黏著劑。

光,是一種不分國界,沒有時間性,最小的可傳導能量。歷朝歷代的科學家們研究了上千年,也無法準確的說明光的組成,但可慶幸的是,人類從火光的時代,一路走到電光的時代,人類對於如何產生光,如何使用光的知識是不斷在累積與前進的,如今拜材料科學與半導體科技的飛躍成長,我們透過 LED 的科技可以更有效率的產生光,更準確的控制光,更彈性的變化光,這使我們不管是在運用「光」來進行照明設計規劃,還是現場工作時具備了巨大的優勢,也讓我們有更好的機會可以利用「光」來連結我們的生活場景,產現我們深厚的文化力。

文化力的本質,是一個城市、地區或國家的生活型態展現。2016 年,文化部的施政規劃中,就是以「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作為核心理念,提出包含:「再造文化治理、建構藝術自由支持體系」,「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深化社區營造,發揚生活『所在』的在地文化」,「以提升文化內涵來提振文化經濟」,與「開展文化未來新篇」的五大施政主軸,乍看之下,似乎與「光」或是「照明產業」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在細細思索後,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要實際執行的場域,都會高度的需要「光」作為黏著劑,將人與環境黏著在一起,甚至是在文化的大旗下,透過「光」的輔助,將場域所要傳達的文化意涵,加以擴大並呈現出來。

葉石濤文學館 (照片:肯緒照明設計提供,攝影:王錫山)

以「光」點亮文化場域

近年,有許多打著再造歷史現場名號的計劃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各地發生,其中有多項是在文化部「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的主計畫底下,所延伸出來的執行項目,希冀透過整理既有的有形文化資產,並賦予新內涵的方式,讓原本逐漸被遺忘的歷史空間與文化記憶能重新扣合到當代與當地的生活的需求。以往這樣的計畫,關注的重點往往是建築物修復的過程與空間再利用的經濟效益,但從各地近期執行的眾多案例中,我們看到更多「光」的參與,例如台南歷史文化園區中的孔廟周邊光環境營造與葉石濤文學館的外觀照明改造,都是希望透過「光」的介入,透過人工照明來改善城市中夜間的使用空間,增加夜間活動的可能性,讓居住在周邊民眾甚至是到訪的觀光客可以在太陽下山之後,除了逛夜市之外,也能有其他的選擇。除了文化古都台南之外,新竹市政府也透過新竹州圖書館與專賣局新竹支局外部照明的改造,為整個城市添加了新的亮點,展現出城市多元的面向的同時,也提醒大家作為科技城的新竹市,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不用說有著「台版天空之城」美譽,位於新北瑞芳的十三層遺址 ( 水湳洞選煉廠遺址 ),利用照明的設置,突破30 多年以來因土壤重金屬汙染而無法開發的限制,融入周邊環境,又能凸顯十三層過往礦業歷史文化的黃金風華,重新活化文化遺產,呈現《莊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壯闊美感。

孔廟周邊光環境營造 (照片:偶得設計提供)

以「光」提升文物展示

在將有形的空間類文化資產進行點亮的同時,也同時藉由文物展示的軟性活動,讓民眾暫時的從當下日常生活的規律中跳入另一個環境,提升民眾接觸文化的深度與廣度,無論是單純的文物擺放展示或是整體的展示空間場景氛圍營造,絕對都會需要藉由「光」作為輔助,來引導觀看者與展示的內容建立連結,觸發觀看者對文物的興趣,甚至帶領觀看者進一步探究隱藏在展示內容背後的文化意涵。展示空間中的照明,在近十年有相當大的改變,以前受制於光源科技,大量使用的鹵素光源,不僅光效低落耗電量高之外,本身光譜所含的紫外線 (UV) 與紅外線 (IR) 能量,也對展品造成嚴重的損害威脅,拜 LED 照明發展之賜,我們如今可以最大程度的杜絕 UV 與 IR 的光譜能量,且配合脈寬調製(Pulse-Width Modulation,PWM) 的調光原理,讓 LED 照明在展示空間中可以得到最佳的調光彈性與細緻度,這些進步都讓展示照明踏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例如先前進行重新改裝,今年初才重新開幕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廳,就受惠於 LED 照明科技的進步,在全面將照明系統更新為 LED 後,展示視覺環境得到整體的大幅提升,同時照明的用電量也大幅度的下降。

新竹州圖書館 ( 照片:沁弦設計提供 )

專賣局新竹支局 (照片:沁弦設計提供)

十三層遺址 (照片:一隱照明設計提供,攝影:趙宇晨)

以「光」延續傳統技藝

除了針對空間與文物這樣的有形文化資產進行點亮,讓民眾直接「看見」這些文化產物的實體之外,「光」這樣無形的元素也同時非常適合著眼於讓民眾「感受」無形的文化資產,例如傳統的工藝技術。

說到「光」與「傳統工藝」的結合,很多人可能第一個就想到每到元宵燈會就會出現,在造型的骨架外糊紙的「傳統花燈」,但就算是花燈,其實在台灣過去這幾十年來也走過了許多變革,包含材料上從早期以竹片與木條作為骨架的材料,到現在多用鐵線與塑膠,讓花燈的造型與尺寸上有了許多突破;但說回來,過年過節或是常見在廟宇中所製作與懸掛的花燈,不僅是用於照明,往往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上的象徵意義,我們利用新的照明科技配合新的材料來製作的花燈,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實也是在延續這種傳統技藝在文化上的一種傳承。當然燈可以改,材料可以變,那麼呈現的方式也可以改變,國內就有多位新生代的藝術創作者,致力於將傳統技藝融合新的創作方式來呈現,例如藝術家范承宗在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展出的作品「魯班塔」,運用了傳統魯班鎖的設計,將其轉化為三層樓高的塔狀結構體,在人工照明的襯托下,創造了全新的視覺印象,也讓更多人有意願也有機會一窺傳統工藝技術的博大精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照片:偶得設計提供,攝影:楊士宏)

文化,幾乎可說涵蓋了各式各樣的面向,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技術、知識、習俗、藝術等。而文化力的深植,將是讓台灣這個小國得以在立足的重要關鍵,台灣沒有遼闊的國土,也沒有上億的人口,但我們擁有豐富而多元的文化內涵,高科技半導體是我們的文化產業,美食小籠包珍珠奶茶也是我們的文化產業,透過照明來提升環境的品質與使用者的生活當然也可以是我們的文化產業。文化力的展現,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共同相信與努力,「光」可以做的事琳瑯滿目俯拾即是,做為照明人,理當有捨我其誰、當仁不讓的氣勢與擔當,一起來用「光」展現台灣在地文化力。

魯班塔 ( 照片:范承宗提供,攝影:李尚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