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古老建物的新生與亮光

文、圖◎李依樺 /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總監

「台灣光環境獎」已屆三載,作為主辦單位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工 作團隊,隨著作品收件、初複選及現場決選的評選作業,有幸跟著評審委 員們一路走訪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光環境,發現各樣作品中不同的光,也看 見光如何與作品和環境,以及環境中的人互動連結。

隨著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觀念漸趨興盛,政府與民間對於古老建築新生命之開創也更為多元,運用人文的串連,將地方歷史與環境相融合。而“光”作為感受歷史場域的另一種方式,其所照亮的時間紋理及氛圍意涵,便能傳達出更多與歷史文化的對話。從 2020 年「台灣光環境獎」的參賽作品中,相當欣喜見到許多光環境的營造,賦予了歷史建築深刻的土地情感及人文內涵。本屆獲獎的「河樂廣場」、「大溪歷史光廊道」「Lightwell 空間藝術裝置」和「總統府」即透過照明的改造,喚起人們對歷史建物的情感懷想,也讓人看見重要的文化資產與精神寄託,其實就在身邊。

總統府 – 攝影鄭錦銘

前身為中國城商場的「河樂廣場」,歷經繁華與興衰,乘載了許多台南在地人共同的記憶。來自荷蘭的建築團隊MVRDV儘管對台南在地的舊時代相對陌生,卻深刻理解歲月曾在空間留下文化痕跡的重要性,因此新生的「河樂廣場」仍保留部分
原中國城的遺構,立恆燈光設計也特別規劃了遺構的照明,為斷垣樑柱打上合宜的亮光,強調塊體的具大,用光映襯時代的遺跡,作為留存歷史紋理的新方法。這座擁有濃厚歷史故事的建築體,在照明氛圍的營造上,則刻意只使用三種燈光,輕巧簡潔地運用點、線、面、塊的佈局,漸次營造出層次感,重現古老建物新生的豐厚內涵。

河樂廣場 -MVRDV 及都市里人提供

以推動大溪文化資產、生活文化與環境的保存及再生產為使命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透過地方人才培力和居民參與共學的過程,讓珍貴的歷史文化在生活脈絡中持續發展。在這項木博館群和普濟路廊道的光環境計畫中,“光”參與了歷史聚落的修復整建,以光的堆疊及投射突顯建築的紋理和層次,在光環境的營造下,當人們步入這座充滿人文底蘊的歷史園區,更能探索建物本身的價值,包括其美學、工法和歷史痕跡;月河燈光設計更運用室內泛光的巧思,塑造古建築屋內的人味和生活感,串連歷史與現代的時光交會;照明的規劃也讓周邊漫步的路線更為舒適友善,找回環境中人的駐留和互動,讓歷史資產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中。

古蹟照明需採用低調、不著痕跡、不損害、不遮蔽古蹟的方式進行,以最小的干擾和可逆式的工法,限制多,施工過程也複雜,但卻充滿了對古蹟的尊重和保護的心。「總統府」的照明在二十多年前由姚仁恭設計,時隔多年,傳統光源已不符經濟效益,也逐漸失去原設計風貌。原碩照明設計即在既有燈光管線位置的限制下,運用早年燈具體積大所留下的空間,改以多個體積小的燈具,運用大量窄角光,細膩精準地投射堆疊,賦予這處歷史場域全新的風貌。嶄新的照明呈現出總統府莊嚴的態度,並使用智能調光系統,讓建築的燈光與自然同作息,隨著天色漸暗而調整建築場景,直到夜晚一片漆黑,只留下中央塔樓的微光陪伴市民,象徵與民同在的民主精神。

大溪歷史「光」廊道 – 基金會提供

古老建物的迷人之處總在於它擁有故事,正如 Lightwell 是一棟奶奶留給孫女的透天厝,有著家族的情感與生活的記憶。Lightwell 的屋主翁小涵與先生一同將老屋原有的天井復原,引入日光,並邀來藝術家高德亮依循天井創作了一件藝術裝置,借用天井帶進的自然光線,轉化成作品色彩的一部分,光線與空間的交織折射,使觀者在樓層穿梭時體驗獨有的感官經驗,到了夜晚,作品也會啟動動力燈光裝置,營造自然光和人造光不同時刻的表現。高德亮從創作者的角度擴張至人與空間關係的光環境思考,透過“光”,帶人回到空間的本質,用“光”表達對老房子和家族記憶的珍視。隨著光環境營造之於古老建物新生的應用,“光”打亮了歷史的影子,引導人們尋見文化的脈絡、體會歷史的深度,更點亮大眾對古蹟維護、自身文化的重視。這片土地將因著古老建築身上的亮光,雋永綿延地散發著美善的人文內涵、土地情感及歷史意義,構築屬於台灣的文化記憶。

總統府 – 攝影鄭錦銘

LIGHTWELL 空間藝術裝置 – 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