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如果隧道有盡頭,我希望是一道光 2021-12-16 黃世光 1132 Views 文、圖◎黃世光 / 日作空間設計總監 我們都喜歡光,也不全然只要光,從視覺來說,少了陰影只剩光線,將缺乏立體感,平淡無奇。如同一個只要快樂不要痛苦的世界,只要感官享受不要思考探究的人生,將缺乏意義。總的來說,凡事都有其對比,只是在於如何定義此時此刻該強或弱、該明或暗、該深刻或平淡。沒有標準答案,皆反應設定者的價觀。因此,如何看待室內空間的光,恰恰來自於設計者的觀點與落實、想像於執行,人造光或自然光,兩兩皆是。先來談談「何為光」、「為何是光」。 (Image from Pixabay) 創世紀:『起初 神創造天地』『而地變為荒廢空虛、淵面黑暗、神的靈覆罩在水面上。』『神說、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日。』接著:『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上穹蒼之中、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於是 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晝夜、分別光暗、神看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從聖經的描述來看,先不論及光究竟是好是壞,該是神的觀點或是撰寫聖經者的論點:可以確定,光與暗是分開的。進一步論述,光與暗,不但分開,自某刻起便同時存在。自然光之所以自然,不僅僅是祂來自於自然,更因自然光,而有了晝夜對比、四季分明,我們才能進一步架構對環境的認知,進而區分、標記時間感,於是有了時令、年歲,而人類的文明活動,便由此而生。對於自然光的嚮往,除了滿足對外界環境的架構認知,還有求取溫度的渴望。尚未習得用火技巧前的遠古人類,除了飽食自產熱量,用以維生、維持體溫,便是靠一億五千萬公里外的太陽送來的光線能量。不同緯度不同條件,對於這份遠道而來的自然光能量的愛與恨,因時而岐,因地而異。為何說是愛與恨?一年一次永晝永夜的高緯地區,永晝時,愁無夜不成眠,永夜時,憂整日不見天。近赤道地區,過熱人脫水,熾曬人變黑。變黑不打緊,曬傷皮癌反倒不利維生。可知,物極必反恆常道理,過與不及皆不合宜。所以合宜,便是在差點不足、產生需求、萌生渴望時,給予下一步的滿足,於是暫時達到平衡。是的,僅僅是暫時而已。因為我們都是生存在時間架構下的人,無力讓時間停留的結果,就是一直有變化。環境持續變化,人的想望也在變化:被滿足了的平衡,經過某種長度的時間,也將逐漸變得不平衡、不再滿足。也因此,在不平衡之中追尋暫時的平衡,便是人類特徵。不斷變化的自然光如此,人造光是否也如此?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弔詭的課題。自從人類習得用火技能之後,便學會了「控制的能力」。與其說學會,更像是激發出對於「控制掌握的慾望」。但追根究底,想控制、想掌握的慾望,仍源於在這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求取生存,維持生存」的本能。於是火,就成了第一個「人造光」。用火,夜裡為晝,用火,反暗為亮。用火,寒中得暖,用火,計時量化。此舉看似自然無法滿足人類無窮無盡的想望,然而有時,嚮往自然本身,卻也是這無窮盡的想望之一。因此無論違抗自然的人造光、或是模擬自然的人造光,又或是貨真價實的自然光,全看使用者的想望。使用者的想望如此,設計者的想望又是如何呢 ?談談我的想望。 (Image from Pixabay) 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 「如果隧道有盡頭,我希望是一道 光」 「如果隧道有盡頭,我希望是一道光」在有意識醒著的時候,於空間中活動遊走,有時闊開有時狹窄。特別是在一條狹長的走廊,不管廊道上是否通亮,總會因為窘迫空間感而想要盡快離開。而隧道盡頭的那道光,成了當下的想望。既像生物趨光性使然,但也是逃離恐懼,滿足未能滿足的那一塊。這是逃離並且帶著追尋的想望。實務上,我總會在廊道的盡頭創造一道光,能夠是自然光最好,若不能,則是盡可能模仿自然光的人造光,最後才會是一讀就懂的人造光源。 / 案例一 / 典型的台灣建商大樓格 局,通往房間的廊道往往 幽暗,如何鑿出一道光 ? 在這個案例,將靠西南面的房間設定為書房,不透光的房門改為透光不透影的玻璃門,抵達廊道盡頭之前再加上一道濾光濾影又具有木質香氣的格子門,使得隧道盡頭的那道光,疏光掠影,別具層次氛圍。 / 案例二 / 一處四面楚歌,幾近被 建築物完全包圍的都市 居所,該如何尋找那道光 呢 ? 在這個案例,我們將能充分採光、恰好面南、僅有的一處小陽台,朝室內大幅退縮,以退為進,創造3m*3m 的大陽台。仍朝南面的新落地窗,設定為起居空間的採光開口,讓起居室擁有充足而直接的採光入景。另一面與南向入光平行的新落地窗,設定為臥室的採光開口,間接入光使亮度減量,同時保有隱私,適合私人空間。循古例的明廳暗房,又共同圍有在都市難得的內縮陽台,齊享一方天地,不單自然光,自然風也進來了。 / 案例三 / 若在多個廊道的末端交 匯處,又會是怎樣的一道光呢 ? 在這個案例,我們將原先相互緊鄰卻又缺乏對外窗的兩所浴室,脫開分離,分離處形成 1.5m*1.5m 的一隅天地,做為屋中內庭,妝點綠意,此方天地其中一面,亦做為某一房室的另一道口,一景三用。更甚者,意圖將真實的天光明暗、時節更換,以特定程式控制人造天光,天亮時,內庭光線也跟著漸亮,天暗時,內庭光線逐步漸暗。在沒有對外窗的室內,也能感受窗光明暗變化,晨昏定省,與自然環境的時間變化保持同步連結。無論是鑿一道光、找一道光、或是造一道光,皆源於人的想望、進而創造,自然光或人造光皆然,最重要的是清楚使用此「光」的目的為何?手法、技術都是工具,找出那份想望,並且設法滿足,甚至加上光以外的感受價值(氣味、涼風、隱私),如此尋光的過程,更有意義、更加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