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lighting gives light a new look. Through
rational or perceptual arrangement and combination,
it creates a variety of lighting experiences suitable
for the environment. It is based on the basis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control logic settings and
lamps with variable light quality. Computational
assistance provides a good light at your fingertips.
The yearning of the heart is guided by the light to
lead the emotional journey, touch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directly reach the physical experience, and
convey the life experience interpreted by the light
atmosphere.
燈光是空間設計中最特別的元素,僅需別緻而精巧的點綴,即可營造出點線面的環境氛圍。隨著 LED 光源、驅動控制技術與無線通訊協定日漸精進,眾家燈廠共襄盛舉迎接智慧照明的到來,新一代的照明生態圈儼然形成,傳統由光源主導之市場取向已逐漸轉為平台建構,唯有提供雙向互動式照明服務之使用者體驗,才有機會創造出顯著之差異化。絕大多數的業主不會告訴你也不懂怎麼告訴你,他想要甚麼樣的光,但是他非常明白他要甚麼感覺,亦即能夠依據使用者之需求,滿足其心理、生理或其他功能性之照明個性調控,將是智慧照明首重任務。
有賴於光電技術之演進,圖 8 所示猶如太陽特性之全光譜 LED 已行之有年,早期將其聚焦於高演色性與接近黑體輻射線之光譜連續等技術特性,加上生產良率低與銷售價格偏高因素,並未於市場上快速普及。而今回歸照明本質,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節律,將可藉由全光譜 LED 於室內空間實現。智慧照明之可貴在於以人為本之人因照明特質,藉由各類感知器營造出滿足人類需求之光環境,帶給使用者身心靈煥然一新的光之饗宴。
根據諸多研究與文獻指出,光的組成將對於人的心理與生理狀態產生變化,尤以「褪黑激素」與「皮質醇」直接影響如圖 9 的「晝夜節律」照明更是近期的熱門話題。2017 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公布,三位研究「晝夜節律的分子運作機制」的科學家獲得此殊榮,其證實了動物與植物體內的生物鐘可偵測白天和夜晚之循環,並將生理功能控制於最佳狀態,這也同時印證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所提及「子午流注」之生理循環。燈光經常是以建築附屬物的形態出現,「以人為本」的照明不應僅限於水平照度與燈光色溫等相關性能指標,如圖 10 所示之健康建築標準 (WELL Building Standard) 包含十大概念與一創新指標,其中針對「光」需求提出多項針對人眼視覺品質基準,包含燈具眩光、晝夜節律設計、重視立面照明之視覺平衡、光源演色性、照明控制與日光設計等要求,有別於既有綠建築規範重點要求燈具效率與節能績效,往後的智慧照明已逐步走向滿足使用者體驗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