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打開光的視野 埋下島嶼的光感美學
圖|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在諸多回饋社會的公益方式裡,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 以下簡稱 基金會 ) 選擇了很不一樣的作法:他們以「點亮台灣文化、推動光影藝術人文有關活動」 為主軸,自 2010 年起透過對光與環境的探索和觀察、推動良善光環境的營造, 以及舉辦各式親民活動等,帶領我們突破對光的想像侷限,拓展對光的認識, 並讓我們知道光在環境中有更多可詮釋和應用的空間。 他們用十年的光陰孵化這座島嶼特有的光感與美學。
The Coretronic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has taken up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give back to society. With the theme of "Lighting up Taiwan's culture and making positive social change through light", the Foundation has, since 2010, devoted to observing an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light and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better luminous environment. Through organizing various activities to expand the public's knowledge and imagination of light, the Foundation instructs the public to know more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ght in the environment. It has been a decade since the Foundation started its effort to incubate the perception of light and the aesthetics unique to the island.
光技是溫暖與明亮的象徵,隨著科進步,照明方式和燈具材質也日趨新穎,讓人們在夜裡也能享受到如白晝的清晰,部分地區為吸引遊客所設置的彩燈和肆意轉動的光線,也經常令人感到目眩神迷。
然而,在娛樂效果之外,燈光與環境的關係、光線對生態和居民的影響,以及對原始景觀的干擾等等,卻鮮少被關注與討論。為了讓民眾對於光的感受和使用能有更正確的認識,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 2010 年成立以來,逐步透過階段性的任務推展,讓社會大眾和公部門開始關心光環境的發展。
認識光的本質與內涵, 十年來階段性推展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指出,台灣目前在燈光上的運用已經太過了。以夜間經濟來說,若想在夜裡吸引廣大人潮,裝飾性的燈光最容易達成效果,但在這些燦爛的光景裡,往往缺乏了光與環境、生活的實際連結,若長期處於躁動的光線下,居民的身心狀況和生態活動都有可能深受影響。因此,在光的運用上,必須要有更周全的考量,而我們相信「安全、健康、友善與美感」,是一個好的光環境所應該兼具的四種內涵。母企業中強光電以顯示技術為本業,與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基金會成立之初便決定以光作為關懷這塊土地的媒介,並透過階段性的規劃與推展,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光的
本質。

姚政仲/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讓民眾了解光環境和文化。社會。生活。藝術
第一階段從呼籲和提倡的角度出發,透過活動、講座、工作坊的形式,讓參與民眾了解光環境和文化、社會、生活、藝術連結的重要性,體驗相應而生的美,同時也認識因濫用、誤用照明而產生的「光污染」對身心靈的傷害。
第二階段則是讓概念落地的示範工作,其中首開先例也是最具指標性意義的案例便是「感光台南 – 點亮風神廟」 , 台南中西區風神廟的改造。
座落於台南核心區域的風神廟,不僅是三級古蹟,也是全台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但因沒落許久而少有人知,甚至連許多在地人都不知其存在。為了重現古剎風華,並突顯改造光環境所能帶來的改變,基金會以風神廟為主體,邀請華人照明先驅周鍊先生回台主責照明設計。在現地查訪並與廟方及神明都取得共識之後,定調「重現廟宇原有的莊嚴風華與人情溫度」的主軸,透過使用低色溫、暖色系的 LED 光源、重新打造既具有現代設計感又符合廟宇風格的燈具 ( 燈籠 )、調整照明的位置、角度以及適度的降低亮度以達成減光目的等「輕建設」的方式,重新塑造了風神廟及其周邊的光環境。
重新點燈後的風神廟,彷彿成為一座光的美術館,入夜後默默吸引著人們前來造訪,他們在舒適、幽雅的光線裡駐足,感受古蹟的建築之美,而沐浴在暖色的光源裡,也彷彿被風神溫暖的羽翼所包圍。

點亮台南風神廟揭幕式
溝通比工程耗力,但美學種子能埋得深
透過光環境的改造,沈寂許久的廟宇再度興燃香火並成為週邊街里鄰居交流聚會的所在,但對基金會來說,這卻不是最輝煌的成果,為了啟動這項示範計畫所進行的無數溝通和上百場會議才是。姚政仲指出,基金會最重要的工作是教育和推動新觀念,溝通和開會對自己和所接觸的單位來說,都是非常好的學習。
以點亮風神廟為例,改造計畫的擬定和執行,必須先讓在地居民和關心地方發展的文史工作者了解其理念和作法,以取得信任和共鳴;同時也與學校單位聯繫,讓學生們有機會感受光環境如何改變區域的氛圍,形成符合地方氣質的美學焦點。
「在基金會的每個計畫裡,學生向來都是最重要的成員,因為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想改變?未來是孩子們的,他們對環境的責任和想像是什麼?基金會可以透過各種活動和計畫,先在學生心中埋下光環境美學的種子。」
而風神廟屬於三級古蹟,有任何變動都必須經過台南市文化局的同意,經過說明與溝通,風神廟的點亮計畫獲得當地政府的強力支持,所產生的示範效果也為其他公部門帶來極大的啟發,因為這並非需要投入龐大人力、物力或財力的改造工程,只是在既有設施上做更動,便能賦予建築截然不同的氣質和區域氣氛。這個示範計畫也吸引了屏東縣政府的注意,因而成就了點亮恆春西門古城的美事。

感光台南 - 點亮風神廟

感光台南音樂會

照明設計師周鍊解說

風神廟施工照

感光台南記者會

各國知名設計師造訪台南風神廟
設置獎項深化影響力,攜手公部門點亮台灣
有了前面兩個階段的鋪陳,基金會第三個階段的任務便是成立「台灣光環境獎」。姚政仲表示,設置獎項的用意,是希望用心於照明設計的業主、公部門、設計師都能被看見,也期待透過他們的作品,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光在城市、生態、生活中的實質內涵與美感。2019 年第二屆台灣光環境獎的評審團特別獎,頒給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便是一個極佳的例子。

2019 台灣光環境獎頒獎典禮
中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李依樺指出,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是由關心環境的民間人士和旅遊業者所共同發起的,起因是南投清境一帶的過度開發,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為了讓生態活動和地方發展得以平衡,同時形成特有的旅遊體驗,透過一系列關燈與減光的行動,合歡山成功獲得國際暗空協會(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 IDA) 的 認 證,成為台灣首例,也是繼南韓、日本之後,亞洲第三個成功的案例。這種由民間和公部門共同努力,將本地特殊的光環境推向國際的案例,正是台灣光環境獎想要鼓勵的對象。
現階段則是要藉由台灣光環境獎所引發的效益,對公部門造成更多影響。姚政仲表示,這個獎項引起了公部門的注意,而台灣整體光環境的改造若能由公部門領頭來做,會有更全面的效果。也希望藉由基金會所推動的計畫,帶動公部門思考制定光環境照明規範,好讓台灣未來的光環境,無論是在鄉村或都市,都能同時兼具安全、健康、友善與美感,讓「彷若有光」的環境美學能在這座島嶼綻放,而這也是中強光電和基金會對台灣社會最無私的奉獻和回饋。

李依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
讓[彷若有光]的環境美學能在這座島嶼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