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用光之永續 照亮台灣

攝影|游家桓

江佶洋的光影敘事

光是一個很抽象的元素,看不到也摸不著,但它卻可以決定讓什麼物件被看見、 或讓什麼物件被隱蔽;除了用來照明之外,利用光線明暗變化出鮮明的層次對 比,可為空間營造出迷人、魔幻,亦或是溫馨、明亮的不同氛圍,為生活妝點 藝術,就連屋中一隅也充滿驚喜和趣味。

走進「瓦豆 We Do Group」,映入眼簾的大招牌卻寫著「民新齒科醫院」,不禁讓人感到困惑,這裡不是燈光設計師江佶洋的工作室嗎?原來,這棟百年老宅曾是江佶洋阿公的牙醫診所,為了感念阿公撐起整個家族的貢獻,他將這個被閒置了好長一段歲月的地方,改建為自己的辦公室,同時也將腦海中對阿公的記憶完整保留下來。

光之所在就能聚焦視線

「讓光的所在成為視線聚集的焦點,任何物件都能像是被施了魔法般,變得亮眼而醒目。」這就是江佶洋的燈光哲學。像是「瓦豆 We Do Group」的空間中,並沒有在天花板裝設大範圍的照明,而是利用不同代表性的光源,區隔與展現出各個區塊的特色,讓視線在燈光的引領下,展開一場探索、發掘的旅程。

曾經有位合作多次的劇照攝影師告訴江佶洋,拍攝他的作品最有趣之處,就是在舞台上尋找他的「密碼」。這讓江佶洋感到既開心又得意,他表示,「燈光師雖然是導演與編舞家的意念執
行者,但如果只是單純去完成他們的理念,我覺得有點可惜,所以我通常會在每個創作中設計一個象徵,讓它偷偷出現在場景的某個角落,將我的創作元素也能融入其中。」

讓光也成為創作主角

2009 年,江佶洋受邀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發表燈光裝置《光、景》,他決定把握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實現心中多年的願望:「光雖然很重要,但大部分的人都是透過看到的物體,才會意識到光的存在,讓它難以成為主角而單獨存在,所以我想要挑戰這個想法。」江佶洋坦言,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困難重重,畢竟在沒有劇本、演員、舞者和作品的情況下,要如何赤裸裸地單獨「光」呈現給觀眾?這讓江佶洋陷入苦思。

百年老宅「民新齒科醫院」將江佶洋腦海中對阿公的記憶完整保留 下來。

讓光的所在成為視線聚集的焦點,任何物件都能像是被施了魔法般 變得亮眼而醒目,這是江佶洋的燈光哲學。

於是,他換位思考,將自己化身成為一位觀眾,想像對眼前所見有感的樣貌為何,最終開啟了一段挖掘內在、與自我內心對話的旅程。江佶洋想到讓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故事,莫過於和阿公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因此他決定將阿公的時光故事,作為第一個燈光裝置發表創作──他利用充滿歷史色彩的文物及老照片,與新科技的LED 光色相互結合,再加上氣味效果,帶給觀眾一場耳目一新的視覺饗宴,自己也在燈光裝置的領域向前邁進一大步。

江佶洋設計創作的領域廣泛。上:萬華剝皮寮「萬華嘻春:框景,光景」(照片提供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燈光裝置 / 瓦豆 We Do Group);左下圖:為大稻埕商家設計的騎樓壁燈(燈具設計製作 / 瓦豆 We Do Group、照片提供 / 發現故事、攝影記錄 / 劉秝緁);右下圖:耳東華苑(燈具設計製作 / 瓦豆 x META Design)。

為台灣找到專有的照明文化

在每趟出國的行程中,江佶洋總不忘看看當地的燈具,「像是在法國逛跳蚤市場的時侯,我就找到了一些老舊的煤氣燈,還有塞納河上導引船的照明燈及火車的指示燈,我覺得這些燈具承載了當地的歷史文化,也不禁讓我想到有沒有哪盞燈具足以代表台灣?」最後,江佶洋得到的答案是民國 70、80 年代最常見的日光燈。

務實的台灣人普遍習慣將空間照得又白又亮,家家戶戶幾乎都裝有日光燈管或燈泡,但江佶洋認為,燈具不該只有照明的機能性,也可以更有質感,成為值得被傳承下去的文化與經典,讓每盞燈、每道光都有存在的目的與價值。因此,「找到屬於台灣的照明文化」成為江佶洋努力創作的方向之一,就如同劇場利用燈光效果來突顯戲劇張力、主角的喜怒哀樂和情緒,居家空間也
一樣,能夠運用燈光布置,點亮屬於每個家的獨特樣貌。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每一個合作案,江佶洋都會為業主設計一盞量身打造的燈具,希望能做為傳承這個店家精神與價值的象徵之物。

運用豐富的燈光表情,江佶洋讓保留著原始樣貌的百年老屋,化身 成為訴說著精彩故事的主角。

而江佶洋希望肩負起的另一個社會責任,就是對環境友善的呼籲,他表示,「點亮台灣其實很容易,但永續才是更加重要的目標。」這其中也包括減少能源的浪費,例如養成適合台灣天候的用燈習慣,以及根據人的行為做適當的燈具配置,有些空間可以運用自然光線,或是較不明亮的燈光,降低無意義的照明手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此外,提供下一代優良的產業環境亦是江佶洋期待發展的目標之一,如將燈具設計、製造端的產業鏈留在台灣,如此一來,無論是能源運用或是產業發展,都能夠永續傳承,對這位鬼才設計師來說,這才是「點亮台灣」的真價值。

運用豐富的燈光表情,江佶洋讓保留著原始樣貌的百年老屋,化身成為訴說著精彩故事的主角,在明暗變化的光影鋪陳下,每個角落都值得細細探索與品味,而在轉身成為充滿魅力與個性的瓦豆工作室後,相信台灣的生活美學之「光」,也將在此萌芽、茁壯。

江佶洋

出身大稻埕的光影創作者,現為「瓦 豆 We Do Group」創意總監,其作品關注人在空間中的行為與光的關係,致力降低無意義的照明手法,抑制能源耗損,創造環境友善的永續光環境。近年代表作品包含台中舊酒廠雅堂館 D.E 棟全棟照明規劃、新竹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光環境規劃、李騰芳古宅規劃演出慶典之光環境,以及剝皮寮歷史街區所發表的燈光裝置作品《萬華嬉春》與《框 景 ‧ 光景》等,醉心於以台灣人習慣的光尋找那盞獻給台灣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