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2021 年鐙烜獎綜合照明燈具設計領域的競賽探求

文、圖◎秦自強/2020-2021 鐙烜獎評審團委員長.吉時六感設計工作室產品設計開發與創新設計顧問

緣起

台灣 LED 照明產業自 2000 年起急起直追,產值曾經耀居世界之冠,真實創造自己的新興之路。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連結相關LED 產業鏈,更於 2015-2019 連續五年主辦鐙烜獎設計競賽,期許 LED 產業的發展能夠更加多元化,透過照明創新、科技整合、設計美學、生活研究、文化需求、產學媒合等多維向度的連接,讓台灣照明產品更加創新突破,倍增產業新價值。

因緣際會2020 年第六屆鐙烜獎設計競賽,由台灣區照明燈具輸出同業公會(以下簡稱照明公會)接續辦理,並誠請台灣設計研究院允諾協助辦理,因體認到產品設計是企業競爭的核心力道,有責任引領智慧照明與新一代設計人才合作共進,期待積極拓展 21 世紀智慧光科技新頁,照明公會重新檢視比賽評選和獎勵辦法,另行設計更能代表鐙烜獎理念的標誌,加強廣告宣傳資訊並深入接觸各大專設計學院,努力朝向準國際設計競賽獎項的目標邁進。

綜觀前六屆鐙烜獎設計競賽成果豐碩,青年學子經由此一平台媒合投入照明相關產品設計,透過專業講習、照明技術諮詢、專案實習與合作等制,深化設計內涵提升創作質感,今針對 2021 年第七屆鐙烜獎競賽,筆者特文針對新一代設計師,宜再加強的設計思維和考量準備提出建議,謹請大家參考與指教。

圖 1. 第六屆鐙烜獎獲獎者頒獎典禮,邀請指導單位工業局呂正華局長 ( 右 7) 蒞臨頒獎 ( 右 4 起鐙烜獎張智鴻執行長、秦自強委員長、工研院電光系統所胡紀平副所長、照明公會馮松陽理事長、台達電子王志賢處長 )。

產品是創新、意義、造形、材質、加 工及行銷等多元特質的融合

工業設計研究指出,產品是創新、意義、造形、材質、加工及行銷等多元種類特質的融合成果,六種元素相互環繞交疊
缺一不可,若有匯集到中央區域符合諸種要件的,就是我們期待符合最佳化的結果。於執行創新的產品設計分析中,首先要考量到它的生活需求與使用意義,而進一步轉化到有意義的產品造形時,得仰賴於平常累積的專業知識及素養,透過精準的選擇,挑選合宜產品材質,搭配完美的加工製造方法,經過反覆驗證測試與對比分析,最終產品成果必須滿足產品行銷中的市場需求。

設計過程中面對各種條件因素,有幸彼此能夠相輔相成進而相得益彰,那就是產品設計最佳化的詮釋代表了。但是設計與技術之間的鐘擺效應永遠存在,彼此相互為用缺一不可!設計中天馬行空的創意思緒,不見得能容於技術的規範之下,但是有責任感的設計師,往往有意願接受新的挑戰,敢於改變技術的瓶頸,合力扭轉技術極限而能成就當下。設計對應於技術,就像是鐘擺的兩端一樣,社會成熟度決定了設計思維與技術能耐間的導向!

又在工業設計開發過程中,設計師不一定只限於運用個人資源,背負沉重壓力單打獨鬥的做法,可以透過群體合作、腦力激盪、資訊檢索、專業諮詢、技術委託與跨領域整合等共合、共好的操作手段,有效率的精進提升設計質量。一個好的設計團隊懂得充份利用「梅迪奇效應( 註1)」分工合作,彼此相互激勵與共同分享創造的新價值,引領創造的成果是全新、驚艷、而且是改變世界的大局面。

圖 2.2020 年第六屆鐙烜獎加入新的 Logo,向準國際設計競賽獎項目標邁進 ( 特別邀請台灣照 明公會鄭遠智副理事長設計 )。

新一代設計師必須透過反覆的模型驗 證才能累積成功的經驗

如前文所述,工業設計產品開發著重於:創新 ( 價值 )、意義 ( 需求 )、造形 ( 功能)、材料( 結構)、加工( 成形)、行銷( 通
路 ) 等六大特質的融合,但是也經常會有連結不起來的時候,這時就必須透過多樣化的實驗模型來測試,反覆的驗證才能累積出成功的經驗,凡事必須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外,靈慧巧智的領導者也是絕對需要的。

日間有天光、夜晚或暗室點燈光,光元素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是種必然,甚至於已經成為牢不可破的習慣了,但是若與彼此聊起光影經驗,往往卻是陌生與無法體會的一件事。以學校的燈具專題設計為例,我們首先會帶著同學進暗房或實驗室,探究何為光與影、光的加法和減法原理、光色的感覺、光的明度變化、光在空間的轉變、光行進的路徑、形狀對光感的影響、材質的透光效應、反射或折射、整體創意造形美感、與整體燈光所營造的綜合效益等,逐漸累積同學的光事務經驗。
發現好設計是一點一滴經驗的累加,因此透過各種實驗、反覆實驗、再實驗的精神,最終透過驗證來呈現創意的可行性,才是真正的王道,也是唯一通往成功的道路!有時想想這種思維,似乎也可以應用在任何設計議題上,我想或者用在人生的每個面向上也都適用吧。

圖 3. 清晰優美的可口可樂 Logo 與瓶體造形的工藝 演化,受制於加工技術與材質品質影響一貫 深遠。

圖 4. 網球選手揮拍重心影響出擊力道至巨,透過人 因工程中恰辨差 (註2)實驗步驟,找到最佳 化數據,進而強化選手攻擊實力。

圖 5. 第一屆鐙烜獎燈具外觀設計首獎選定案,以模型 驗證照射角度 ( 明志科大廖振晞同學作品 )。

圖 6. 智 慧 財 產 局 (105) 智 專 ( 三 )03044 字 第104305328 號設計專利通過模型驗證。

新一代設計師宜師法大師精神多觀摩 學習優質的生活產品設計

舉凡內涵富足的產品設計師,創意思維相對湧滿,設計點子無須外求,而面對新生初手的設計師們,則宜以由外而內的觀摩方式學習,建議多賞析優質的生活設計產品,體驗人 / 機 / 環的有感互動關係,以便理解創新燈具設計的要領如:美感的減法探究、造形少即是多的思考;設計的本質是從心開始,看見全新的改變、成果感動人心;藍海策略以創新為中心,創造價值創新,超越市場競爭;產品設計是好的跨領域整合;好的設計是給自己真心歡喜!

如國際知名品牌 ERCO、以設計師聯名創作出名的 Flos 等公司,又如台灣自創設計品牌的沐睦 Moodmu、喜的SEEDDESIGN 等燈具設計為例,可以透過搜尋各個公司官網瀏覽學習外,把握機會出席各個發表會或者重大展覽會場,現場即時實體觀摩燈具外,若得機遇和設計師親自分享創作心得,那必是終身難忘的美好豐富經驗。

圖 7.2020 年輕學子主動參觀南港展覽館燈具展場 與設計師交流場景。

圖8.2020年第六屆鐙烜獎於南港展覽館展示會場, 總計 11 件作品參展。

圖 9.2020 年第六屆鐙烜獎設計競賽南港展覽館燈 具展示得獎作品及媒合成功作品。

新一代設計師創新智慧光源與異元素 整合的無限可能

筆者曾經私下訪調過各個領域的產品設計師們,什麼單一產品最能成就世界經典呢?什麼產品又最能歷久彌堅或者流傳千古呢?最常被點名的不出燈具與家具兩項,而家具又以椅子為其代表。有趣的是,自 2000 年起透過法蘭克福與米蘭兩地參訪機會,與國際性燈具與家具等系列展覽的觀察,看見各界跨領域整合的不間斷創新設計,更由於全然不同的 LED 光源興起,讓世界照明設計的舞台更加多元化起來;2010 年起白光LED 背光模組逐漸取代傳統的冷陰極管地位,更發現全球市場中與光元素結合的產品物種越來越多,例如家具中加入燈光的照耀功能,而燈具中有家具的使用機制,燈家具 Lighting Furniture 一
詞即是筆者提出的新興趨勢之一;2020 年再度思考光與異元素組合的無限可能,隨著 LED 產品周邊的技術已趨更加成熟,光色的精準度再次創新,可以想見應用與發展的領域又進入全新的境地,期待新一代設計師們發揮創新精神,提出精彩的設計。

註1:又稱「美第奇效應」,來自美國人約翰松《梅迪奇效應》一書,指當不同領域、學科或文
化等想法,被聯聚在一起時,可能生成大量不同以往的新想法。

註 2:恰辨差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意指不同事物、物品或感覺等之間的差異,剛剛好足夠、不多不少到能辨識出兩者間的不同的程度。

圖 10.2020 年第六屆鐙烜獎於南港展覽館燈示會場 一角。

圖 11.2020 年第六屆鐙烜獎設計競賽首獎作品 Fungal ( 台北科大黃舒暘 )。

圖 13.2020 年第六屆鐙烜獎設計競賽金獎作品 25nano( 南應大蔡智傑、陳昱榮、陳靜樺、 盧承諺 )。

圖 14.2020 年第六屆鐙烜獎設計競賽銀獎作品墨色 燈 ( 實踐大學趙子萱 )。

圖 16.2020 年第六屆鐙烜獎設計競賽銀獎作品 Tho-tàu( 明志科大龍靖宇、鍾杰安、張姿 姗 )。

圖 12.2020 年第六屆鐙烜獎設計競賽金獎作品 MeoLamp ( 實踐大學楊忻寧 )。

圖 15.2020 年第六屆鐙烜獎設計競賽銀獎作品 Fóne Fòne( 實踐大學曾琬純 )。

2021 年鐙烜獎綜合照明燈具設計競 賽期待您的參與

2021 年第七屆鐙烜獎已經正式開始起跑,邀請新一代設計師多加支持!
鐙烜獎專頁資訊如下:
https://tlda.lighting.org.tw
FB、IG 專頁:@TLDA.info
台灣區照明燈具公會:
TEL: 02-2999-7739*13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