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之姿 乘光而行// ESG 與照明經濟

IALD 國際照明設計師、ALIT 台灣建築照明學會理事 ,多屆台灣燈會暨 2010 上海世博台北館燈光策展,TAIPEI 101 商場美化與高空觀景台照明設計顧問、新光三越百貨照明總顧問與雙橡園等豪宅建案照明設計。共同出版:【Lighting Design 照明設計】江蘇人民出版社、【照明設計終極聖經】城邦文化、【好宅聖經】中華民國建築經營協會。
現今,人們對於旅遊的期望已不僅僅是觀光與消費,更多的是在關注對地球的貢獻與保護。因此,踏足歷史、探索生態,結合文史的生態旅行,同時注重環境、社會和治理的議題已儼然成為一種趨勢。透過融合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旅遊不僅是一種休閒方式,更是對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承諾。
文史旅遊是對人類歷史與文化的探索,透過觀察、體驗和理解,來豐富遊客的視野。巡禮古跡、博物館、建築遺址、文化資產等深入了解歷史事件、關鍵人物和文化藝術。然而,單純地遊覽古跡與遺址已不能滿足現代遊客的需求。因此,將文史旅遊與生態旅遊相結合,能提供更豐富的體驗和收穫。
以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為例,因它是台灣第一條的鐵路隧道所以更是深具其歷史意義,由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團隊委託我們進行古蹟光環境的設計,為了不破壞古蹟,燈具設置都採取可逆式的方式安裝,並且選用無紫外線及藍光危害的燈具;為表現隧道內不同的材質紋理,精密計算燈光投射在牆面的光型和角度,表現其構造形式與材料特色;為傳達百年歷史鐵道意象,進行了描繪時間的光流動演出,並選用光型相照的映射讓遊客身歷其境有如穿越時空;再結合當地自然生態,以水紋燈象徵流水意象,尊重棲息在隧道內的生物,設置定時開關以最低限度安全照明避免影響他們的作息,合理控制照明時間和亮度。
睽違封閉 15 年完成隧道主體及光環境重新開放民眾參觀,讓我們深感 ESG 生態旅遊的重要性,在探索古蹟的同時,不僅可以讓遊客理解歷史背後的故事,例如開挖隧道當年技術還不先進,南北兩側同時動工,挖到中央時才發現南北兩端高度相差了約 426 公分的「426」密碼軼事。又如「台灣葉鼻蝠」是台灣特有亞種
蝙蝠,牠們白天休眠,黃昏後外出活動覓食,翌日黎明前飛返,蝙蝠飛離及飛返隧道內的時間和日落、日出時間及光照高度相關。為此遊客能意識到 ESG 觀光對當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遊客可以參與生態保護項目,例如植樹造林或野生動物保護,為當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出一份力。
梳理 CSR、ESG 到 SDGs 可以發現它們是一脈相承、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可持續發展框架,並共同推動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從碳盤查、碳揭露到碳中和,碳權與 ESG 已是企業必然面對的課題。照明在因應上可以採取多種措施,以提高其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能效照明技術
使用高效能的 LED 燈具,LED 照明相較於傳統照明方式能夠節省更多能源。採用智能照明系統,透過感應器和自動控制調節光線,以確保僅在需要時使用照明,進一步節省能源。
使用環保材料
選擇使用可持續材料製造照明設備,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或消除使用有毒材料,以確保產品的生產和丟棄階段都不對環境構成威脅。
減少光污染
設計照明系統,以減少或防止光污染,保護天際線和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採用適當的照明設計,以確保光線僅照亮所需區域,而不是散射到無用的地方。
推動社會責任
通過確保供應鏈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受益,包括工人和社區,以確保社會可持續性。支持當地社區和社會項目,推動照明公司參與社會發展。
提升生產過程的可持續性
減少製造過程中的廢棄物和污染,實施環境管理體系;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生產過程的碳足跡。
透明度和報告
提高企業治理水平,確保公司內部流程透明,配合公司治理準則,建立透明度機制。定期發佈 ESG 報告,向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交代公司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現。支持綠色和可再生能源將照明系統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或風能,以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總體而言,照明產業可以透過技術創新、環保材料的使用、社會參與和透明的企業治理,全面應對 ESG 議題,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今年度以【永續之姿、乘光而行:ESG 與照明經濟】為題,我特別邀請專訪了國家級部會、研究院首長、國際級企業 CEO,請他們三位從更開闊的視角探討 ESG 的實踐與發展趨勢,由各方維度解析 ESG 的精神與未來藍圖,勾勒如何利用ESG 提升營運效益、導入符合企業需求的解決方案,期待從這期年刊,可以為所有讀者帶來更多具前瞻性的啟發。
—照明公會顧問暨客座總編輯 孫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