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用永續展開商機的務實先行者 江文興談台達綠色事業版圖

文 ∣ 劉佳旻 攝影 ∣ 李昆翰

江文興
曾任科技部「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審查委員、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監察人,現任台達電子樓宇自動事業群副總經理。

被譽為具有「永續 DNA」的台達,不僅是台灣相當早期就開始投入環境永續關注的企業,也是發行台灣第一份企業責任報告書的公司;2007 年,台達設立了永續委員會一成為全台最早設立的企業,而後也在2017 年設立了永續長一職,將永續視為公司治理的核心價值。作為企業永續的先行者,台達投入永續的契機究竟為何?又是如何一路透過永續基因開拓事業版圖?

1971 年以生產電視零件的小廠房起家,台達很快就在個人電腦開始量產的時代投入電源供應器的開發。當時使用傳統矽鋼製造的變壓器效率一般只有 40%,台達研發出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將效率提高到 50%,並於 1983 年開始量產,這也成為公司大幅成長的重要關鍵。

當時台灣正值經濟起飛的階段,因此,「雖然僅僅是10%,但在當時能夠省下的電力就相當可觀。也因為做的是電源,因此做好能源效率就成為台達的本質。把能源效率做好,就能對保護地球環境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現任台達樓宇自動化方案事業部副總經理江文興說。現在台達應用在各領域的電源,效率都有90% 以上。

智能、永續、鏈結:台達的三大原動力

一開始從提升能源效率開始,但以「環保、節能、愛地球」的本能出發,台達已發展出目前有的四個事業範疇:電源與零組件、自動化、基礎建設,以及今年(2024)剛成立的電動車事業範疇,「像樓宇自動化事業群與電動車,都是在做節能的過程中發展出來。」

江文興分享,2004 年時,台達創辦人鄭崇華先生進口了台灣第一台日本製造、在美國上市的油電車 PirusII,當時台灣還沒有進口油電車的前例,原因是因為「不會有人買」。不過鄭崇華先生看到新能源車在未來的趨勢,買來之後也讓同仁們研究,於是 2005 年台達成立了汽車電子產品事業部、並且在 2008 年還製作了油電混合車的樣板,2022 年,台達的八個事業群中有五個與電動車技術相關,因此在 2024 年初,就將電動車獨立成立成為新的事業範疇。

而江文興所管理的樓宇自動化事業群也有相似的發展軌跡。「2006 年我們在台南蓋了第一個綠建築廠辦以後,發現好像有一些產品跟技術可以在建築中提供不一樣的價值,在節能上能幫上一點忙,所以就發展出了樓宇自動化的事業群。因此這個事業群也是從關心綠建築作起的。」

 

台達總部瑞光大樓 II 應用自身開發的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節能成效卓越,獲頒「BERs1+ 建築能效標示」近零碳建築認證。圖片提供:台達電子。

他認為綠建築的演化本質持續在進化,如全球使用最普遍的綠建築認證系統 LEED,目前已經從 V4 進展到V5,「過去多半只關注在能源上,但現在可以看到能源背後的碳、能源前面的人的活動、健康的因素,都進入了綠建築所關照的面向。」在台灣的健康建築指標,也把光環境放入其中。「不管從綠建築、從智慧建築、還是從 LEED 指標,每年都會有不同的要求出來,對綠建築思考的進化也會落實到標章要求中。再加上設備的進化、近年照明能效的進步,以及系統化控制管理的推陳出新,都在推促著整體產業的進步。

E(Environment)以人為本:智慧控制作為節能關鍵

江文興特別分享樓宇自動化中,除了產品販售外,也特別以專案系統整合為主。「樓宇自動化中會以三大層來看:管理層、監控層與設備層。在這裡頭,也有特別規範照明的要求,透過建築方法來照顧人的健康。光的部分以人因照明為主,除光亮度、色度之外,也將日夜的節律等主動式的照明調整落實在辦公室或活
動空間中,創造健康的光環境。」

「像是我們所在的這個空間,感測器可以測到桌面的高度,照度就會大約以 350 lux 為主,因為這裡有外光補償,它能自動偵測。沒有補償的角落,來自室內燈的光照就會亮一些。」江文興笑說,不過有時候健康訴求與節能會產生矛盾,因此需要環境偵測、並且透過智慧化動態調整。而在照明燈具上,則從台達專長的電源切入,不單從一般的 LED 切入,而更是從節能燈到可調光燈,賦予更多的價值,並且也由單一型的商用照明走向照明系統及工控照明的發展。「台達喜歡作難一點的東西。」江文興開玩笑說,「如南港展覽館的高天井燈,那因為需要很好的眩光指數與色溫,同時因為不易更換,換修的成本很高,所以就有點難度。」另外,像是在比較嚴峻環境下能耐高溫或防爆型的工業用燈、或對氣體敏感的燈具,都是台達開發的方向。「當然在商業空間的規劃上,我們就從規格燈具走向光的設計,這就必須與設計師配合,由設計師提出光形、燈具、美感等訴求,台達則透過技術將這些訴求實現出來,並加上情境控制來做到最佳化。」江文興說,對台達來說,「不只是單向販售燈具,而是走向雙向,從設計師、業主端提出要求進而回饋,這是台達跟其他廠商比較不一樣的地方。」近期也投入開發連結藍芽的照明控制偵測系統,結合智慧趨勢,打開新的產品線。

台達 BIC 藍牙燈控為雙連安養中心會議空間,打造符合晝夜節律的人因照明。圖片提供:台達電子。

S(Social):與事業夥伴共同尋求解方

然而,在事業群開展過程中,要如何讓上下游的夥伴取得理念的共識、一起走上節能減碳的方向?「當然每個企業都有自己追求的理念與經營的目標,不見得和台達完全一樣,但因為我們對自主節能的堅持,慢慢也會看到一些互動與影響。很多上游公司開始要求製程減碳時,經常會驚訝地發現台達已經在做了。」

「務實」一直都是台達在節能減碳路上的重要理念,「因此,我們會發現有很多環境因素促使供應商無法做到某些指標,那其實是有先天不足或限制、而不是不做。」江文興說,由於減碳成為全球趨勢,因此現在也有許多合作夥伴是因為台達能夠實現綠色製程而來,或者有些不同產業的客戶也會來台達尋求綠能建築及健康建築的解方。

「我們不只實現客戶的需要,也幫客戶建立創新的執行架構,讓公司的整體結構變成比較綠能環保。因為台達的經驗很充分,我們就比其他廠商更容易提供有效執行的方法,而且也真的能協助他們實現出來。」他分享實務上的觀察,認為通常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盤點現在的能耗狀態。「比如近期我們作了很多醫院,醫院除了量體大、聚落分散,同時內部系統也非常複雜,特別有很多佈線是不能更改的。」江文興說,先盤點能耗狀態,在佈線無法調整的情況下,就透過現代技術在允許微波的場域進行無線偵測與控制。 

「全面性地理解控制路徑與每個場域的活動關聯是重點,才能接下來思考對策。通常客戶高層有想法、但常常與執行第一線斷裂,因此台達就會協助他們精算資源與對策之間的連結,協助客戶把整體規劃在時間期限及預算要求下建立起來。」江文興認為,務實地計算「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才是關鍵。

G(Governance):內部碳定價回饋節能方案

2023 年底,台灣開始實施碳權交易,企業需要根據碳排放量來支付碳費。不過早在此前,台達就已經開始實施內部碳定價。目前全球碳價 (Carbon Credit) 平均落在每當量公噸 5 美元至 20 美元間,而歐盟建議的碳價則為 85 美元,不過台達的內部碳定價,卻是一噸300 美元。

「其實內部碳定價是好幾年前就開始試行的規劃,並不是一開始就訂到這麼高,中間經過一些陸續調整。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收到的這些內部碳費,我們應該拿來做什麼?」因此,永續委員會也花了很多梳理規劃、輔導各單位來利用內部碳費,讓各部門提出節能方案或開發節能商品,或利用在解決方案上。

江文興說,「樓宇自動化部門也參與了不少這類的案子,進而將原本的費用觀念轉換成為一種鼓勵機制,讓這些付出的碳費成為實質綠能節能及減碳回饋。」他進一步說,「這是將外部環境的概念導入內部,也就是說,如果有積極態度要把碳排降低的話,支付碳費就不應該是一種負擔。由這個角度來看,內部碳費就能激勵我們更積極往這個目標邁進。」

透過內部碳定價方案,江文興認為,是把外部要求放入治理、成為內部積極的自然機制,如此一來就能將外部視為負擔的成本轉化為創新的商機。

台達高天井燈以優異的發光效率及平均照度成功應用於台北南港展 覽館,節能高達 70.70%。圖片提供:台達電子。

永續的真實效益
綠色資本與綠色利率

從電源、零組件到系統整合,自帶永續基因的台達始終在尋求更積極的投入。然而江文興也談到淨零排碳的最後一哩路一「我們隔壁台達新瑞光大樓辦公室的 EUI(建築耗電密度指標)是 81,目前台北市平均指標是 144,只要小於 100 就是 1+ 近零能建築。」雖不是極限,但已經是今日指標的最好。「相信未來還能再降,從 81 降到 41、降到 21,但最終不會是 0。這意思是,無論如何都還是會用到電。」他進一步說,台電 2023 年的用電的碳排系數是 0.494,也就是你用一度電,台電就幫你排了 0.494 公斤的碳。「因此嚴格講,最後一步還是得回到大環境的綠電供給,設備能夠做的努力有其極限。」

現在所有人一起往 2050 國家淨零碳排的政策前進,他認為這企業需要實質的效益來激勵加速。「也就是,不但要作 ESG,同時從 ESG 中能夠取得怎麼樣的實質回饋?」以目前來說,銀行會提出綠色利率,讓銀行客戶從實際的能效提升或降碳減廢行動中得到回饋;另一方面,只要在能效指標上達標,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 Initiative,CBI)也會支援綠色資本。「這些都是永續作為能夠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

透過共創實質經濟效益,永續就不再只是花錢的生意;ESG 也就不會成為假議題,而是所有人都能夠共同投入創造價值的未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