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力作為國家永續戰略 張基義談設計介入成為 ESG 解決方案

張基義
曾任台東縣副縣長兼文化處處長、台東設計中心執行長、交通大學總務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世界設計組織 WDO 理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

翻開台灣設計研究院(後稱「設研院」)的歷史,能清楚看到「設計」如何從後端的產品包裝、品牌打造,轉化角色介入產製端,讓設計不只是一種工具,更成為一種解決方案。
於 2003 年設立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後稱台創中心),主要任務是協助台灣製造業、科技業品牌化,走出島嶼、走入國際市場,以設計作為工具,驅動並創新產業價值。2020 年,台創中心升級轉型成設研院,「以設計作為國家戰略」的目標,讓台創中心過去十七年的培植出來的設計力,更進一步提升成為國家政策思維一包含政策制定、導入設計施政,以設計驅動跨域整合;院長張基義說,「設計不該只是產品、只是美學,而是以系統性思考營造更好的生態系統。」所謂的生態系統,即是從產製到消費的垂直上下游鏈結,再橫向拓展至教育、政策與研發,形成一個健全循環的生態系。
而面對 ESG 議題,張基義提到早在 2017 年台創中心就開始盤點梳理、輔導廠商參與各種國際平台;改制設研院後,更訂定了《循環設計原則指引》(CircularDesign Guideline)出版,將循環設計從思維到操作梳理出方向,並透過至今為止輔導的案例來展現永續價值。
研發+跨域:驅動產業升級
張基義認為,設研院的重要目標,是以設計來推動產業發展。「這裡講的『設計』,已經是一個整體思維的架構。」包含丹麥設計中心所提出的「設計階梯」一即「設計作為美學」、「設計作為流程」,以及「設計作為策略」,以及英國設計委員會(DesignCouncil)提出的「雙鑽石理論」,都是設研院架構思維的參考。
設計從工具的角色轉變,如何進入國家政策制定、乃至於創新產業成為生態系?張基義解釋,「我們的工作是讓設計能夠帶動經濟成長,並且能快速地利用設計來解決問題。」因此,目前設研院只有一半的人是設計專業,另外一半則囊括法律、資訊、科技與數位專業等領域,以多領域的組合建構設研院在研究與研發的能量,從思考端開始改變、帶動價值創新。
另一方面,進入政策制定端,就必須建立跨部會、跨域的合作。除了與教育部合作的「學美.美學一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進行校園環境改造,也與內政部消防署共同合作「公共消防設備再設計」,不只為滅火器及消防栓箱提出兼具安全與美感的設計,也修調了四項消防法規。「因為我的專業是建築,周遭的朋友長期來對於滅火器、消防栓箱的設計美感都感覺非常痛苦。」張基義笑說,調查消防滅火器材的生產製程、參考日本法規來說服有關單位,最後設研院提出了一套開源公版設計,無償公開授權提供相關業者直接下載使用。
另外,張基義提到與經濟部與交通部跨部會合作「北花線公運美學計畫」,從品牌形象、路線設計、資訊設計、車體外觀與內裝優化等面向投入,更新了過去台灣公共客運的刻板印象;公路美學的優化也延伸到與台鐵、航港局及捷運的合作。
「有些創新的科技政策則是科技探索階段,我們就開始參與。」張基義舉例,像是因應《2030 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政策,預定在 2030 年全面汰換燃油巴士改為電動巴士,「從標準系統、規格訂定,我們在最前端就進場,第一時間跟交通部、公路局還有車輛檢驗中心的技術人員合作,完成電動巴士的標識系統與公共空間的設計與優化。」








綠色設計不能只是口號
面對永續議題,張基義談到,其實很多產業投入永續已經快要十年,而設研院也從協助盤點梳理、輔導,轉型成更主動的前端介入角色。「永續的價值是各種產業在未來面對全球市場的關鍵;而我認為能夠代表台灣價值的,一定是具有永續性質的設計。」張基義很肯定地說,「因為台灣作為小島,資源就是有限。」
「循環設計不只是創新,更是從材料、製程、設計、商業模式甚至到行銷都必須進行創新與改變。」在《循環設計原則指引》序言中,張基義以這段話為循環設計下了定義。因此,這本原則指南,從循環經濟的價值創造導向、設計模式、設計工具乃至於協助企業導入循環設計的輔導工具都一應俱全,也將完成的個案蒐集分類,作為後續應用的方向參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Covid-19 疫情期間設研院與小智研發的輔大醫院 MAC 模組化病房,就是以回收鋁材特別開模作為病房板材、模組化組裝,並在 48 小時裡可以轉換正負壓,從一般病房調整為隔離病房的設計,就是導入循環設計思維相當具代表性的、同時也具有 ESG 意識的代表作。



張基義提到,台灣的垃圾分類做得很早,但是材料的回收利用卻相對困難,其主要原因在於回收的材料中太多複合材料,需要更多人工與成本去作分類、分解。因此,不只提倡單一材料,「更重要的是,從前端開始是不是就可以減少包裝?」為此,設研院也與家樂福等通路商合作,導入「裸包裝」的購物概念與循環可租借的購物袋。
不過,他也直率地說,近期才跟環境部與資源循環署、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討論到今日回收材料應用的難題。「有些缺乏設計,有些缺乏好的商業模式,總之回收沒有下一步,就無法成為一個生態系統。這等於產業作 ESG 都比較著眼在社會形象上,比如說作為贈品一因為進入到商業模式的話成本太高了。」如何讓回收的材料能夠再利用?他認為這一方面還需要透過設計結合商業知能,創造經濟價值的流通;另一方面透過環境部訂定綠色採購的產業規範,「不能只是做做表面樣子、聊表心意,而是要企業一起真的投入進來」
循環設計:為台灣定義未來的設計
「若電動巴士能從規格制訂端就導入設計,照明產業或許也有機會能夠在燈具、系統規範上進行思考與規格制定。」光拓彩通照明設計總監、《LightingTaiwan》總編輯孫啟能分享目前照明產業整體在面臨ESG 議題上的挑戰,不僅僅是設計、美學,更是思維性的。「作為照明設計師,理念常常是少點幾盞燈,但是一個好的產品設計或許更為重要。」
從照明設計的思維來看,光有其對應性,但目前在ESG 討論中,照明產業多停留在節能與光汙染上檢討。他舉出由設研院主辦、2022 年在高雄的台灣設計展「台灣設計 設計台灣」中,由 22 個貨櫃擺城圓陣的主展區「設計中島」,就因應活動作出精彩的光展演。光的展演創作與光汙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或許其決定的關鍵就如同張基義的「以設計創造生態系」的思維。他談到,過去曾在全世界佔有七成的台灣照明產業,如今燈具製造多來自中國;「台灣應該可以從科技、從智財思維上發展出一套屬於台灣的設計與美學規範,但因為廠商規模多半以中小企業為主,力量分散不夠集中;部分大型企業又擺脫不了科技廠的傳統思維。」這也是目前照明產業討論 ESG議題與永續轉型上的困難。
雷耀企業負責人、照明公會主委林原也呼應提到,「產業外移的原因往往跟我們自身沒有找到新方向有關。不過,面對 ESG 永續治理上,設計能成為一個新的方向。」他舉例,若能將循環設計中的「可維修、可回收」思維運用成為新的動力,或許就能成為照明產業整體升級的契機。
建築專業出身的張基義回應,光環境的設計往往比起建築要能創造人的感官體驗、
並強化環境的品質,因此照明與永續的結合是重要的議題。「不過綠色循環設計
與永續是條不歸路,」他特別提到與國貿署的合作,由於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都
需要計算碳足跡,因此設研院也協助進行包材的輔導與設計。「另外我們也正與
環境資源署討論是否能像首爾 UpcyclingPlaza,打造資源回收與應用的展示站,
讓維修與回收變得更具吸引力。」
僅管目前許多低碳技術發展往往都還透過政府從政策端進行介入與補助,不過,「永
續設計就是台灣設計面對全球市場的核心,很多現在看似創新的事情,都將會定義未來。」他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