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經濟藍圖作為永續願景 孫智麗談綠色經濟的現下與未來性

孫智麗
英國劍橋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央社 2007 年台灣十大潛力人物財經企管類得獎人,首任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理事長、任職於台灣經濟研究院長達 25 年,目前為台灣經濟研究社社長。
成立於 2022 年、以生物經濟 Bio-economy 為英文社名的台灣經濟研究社,由生物科技管理與產業分析專家孫智麗所創設。這位曾於台灣經濟研究院任職二十五年的產業經濟學者,不僅創設了台經院的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推廣農業生技,後來也成立智慧財產評價服務中心推動醫藥科技成果有價化。當時的理念很簡單,「別人做景氣預測,我做技術價值推估,讓技術有價。要預估技術的商業價值,才能讓產業界看得懂、知道要投入資金。」孫智麗說,後來這兩個領域也整併成台經院研究七所,她擔任七所所長直到退休。然而結束台經院的工作後她並未停下腳步,而是以個人身分成立了台灣經濟研究社,不僅延續台經院累積起來的研究經驗,也擁有更大的自由度能夠投入前瞻議題。
永續是理念,更是經濟議題
當時台經院主要以大型的政府專案輔導計畫為主,於是孫智麗將自己專長的生物科技管理及智慧財產權評價兩大領域帶到台經社,主打台經院無法提供的中小企業的顧問服務為主。「因此,我們的社名英文是 Bio-economy,我們推動所有的生物經濟,特別是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開始注意到醫藥品方面不只科技研發、還包括生產量能的問題,因此我們也關注所有的食品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以及生物多樣性等議題,這些也會與 ESG 永續發展有關,這也是我現在台經社的工作與過去台經院不同的關注重點。」
她談到,新的生物經濟三大核心範疇,除了生物技術發展外,更包含生物資源(bio-resource)以及生態環境(bio-ecology)。生物資源特別指農業廢棄物、生物質(biomass)的回收再利用,而生態環境則以自然生態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為主。然而,這些領域除了科技的發展外,對孫智麗來說更強調從中衍生出來的知識或智慧財產,「也就是有價化這一點。」她笑說,「包含生物科技、生物多樣性的知識對發展的重要性,如果能夠有價化,就能促進投資或資金投入,有機會形成產業,或對既有產業造成影響,成為人們關注的經濟議題。」

從合規到永續報告:中小企業該如何著手 ESG 評估?
從對中小企業的觀察出發,孫智麗也提到,台灣企業漸漸地受到國際淨零轉型影響,特別是與全球供應鏈體系緊密鏈結的製造業,多半已經在上下游客戶要求下符合 ESG 規範。「對台灣一般的中小企業來說,G(governance,治理)這方面通常做得很好,能夠以最小的人力投入來達成生產效率。」孫智麗說,這幾年 S(social,利害關係人連結)也漸漸成為企業必備的條件,包含勞動條件、公司福利與性別多元等面向,都能強化企業與利害關係人連結。這也使過去注重低成本、高效率的企業開始漸漸轉型,「因為就長期來看,做好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也才是使公司永續的關鍵。」
而在 E(environment,環境)面向上,孫智麗說,除非原來就是與環境相關的產業,多半較少觸及。「不過 E 又是現在討論 ESG 議題上的優先面向。」因此,目前能觀察到的,多是由政府補助引導,從節省能源、提升能效開始為起點開始投注。不過台灣中小企業數量太多,政府在實質輔導與補助上的量能都還不足夠,「特別是未來若要編製報告書,對這些企業來說也會需要很大的轉型成本。」
自 2010 年開始,台灣金管會就開始鼓勵企業進行社會永續責任揭露:2014 年開始,包含四大特定產業與實收資本額達 100 億元以上公司,強制編製社會責任(CSR)報告書;2019 年納入實收資本額達 50 億元以上的公司須強制揭露;2025 年將納入 20 億以下的公司。面對 ESG 評鑑的逐步進展,中小企業應該如何為自己做準備?孫智麗認為,首先可以透過目前大型企業報告書揭露建立範例與資料庫,「案例及資料庫建置之後,後續對中小企業的實施來說就可以進一步建立可遵循的流程與檢核表。」
另一項可著手的準備,則是盤點製程中的資源/能源耗損,並設置自動偵測系統。孫智麗建議,「先把數據蒐集起來,接下來要設定基準指標或下一階段目標,擬定解決方案,乃至於後續檢核,都能有數據作為基礎。」她也分享,目前中小企業最頭痛的數據盤點與數位化,現在都有線上公開軟體工具,像是經濟部發展處的碳盤查計算器 ,就能協助計算、比較產品設計在不同製程上的碳排量。她指出,「如果照明產業也能將生產製程數位化,將機器與水電的耗能做出碳排上的轉換,再透過設計或系統的改善來達到減量,這樣可以作為品牌的行銷亮點,同時提升企業形象,並提高投資者投資或消費者買單的意願。」

金融商品與資本市場引導永續正向循環
她以智慧農業為案例分析,農業看起來是負碳,但是包含施肥、翻土等農事都會增加碳排,因此智慧農業結合AI 與自動偵測、控制系統,能更精準地掌握土壤現況與植物生長,一方面能夠透過科技裝置來監控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另一方面也能利用自動偵測來做緊急調控,既能友善環境、達到 E 的基準;在 S 面向上又能減少農民勞力、改善勞動條件;最終透過科技監控取得精確數據,讓治理更有效率。像是這樣透過自動監測系統來監控與精準調控空間內照明,讓人們感受更為舒適,同時能有效節能的智慧照明系統,也有相似的發展趨勢。
除了利用科技作為工具,孫智麗認為,更進一步是利用金融商品作為工具。金融就是所有產業的血液,透過金融體系來將資金供應或調度與 ESG 指標結合,如符合綠色企業基準就能獲得比較多資金、或在貸款利率上減低等,利用金融市場運作與金融商品來帶動、導向綠色經濟活動。「我們都希望是以市場經濟為原則來運作,雖然剛開始投資這些自動偵測設備、盤點能耗與碳排等都是企業需要付出的成本,但是ESG 做得好,就可能在投資人眼中建立更好的形象,提高投資意願。」她提到,擁有減碳科技的新創企業,往往就成為資本市場中的熱門話題。「這樣的金融引導,比起環保法規所規範的罰則往往更具成效。」

仿生塑膠成為產業新價值與解方
另一方面從海廢議題出發,她提到,廢料回收雖然已經成為全民運動,但其實不同的塑料材質若未在回收過程中仔細分類就難以有效運用,而回收過程中的運輸成本也相當高。「過去曾有一段時間發展生質塑膠,但後來發現雖然這種塑膠本身是生物基質的、可降解,但其實分解速度也沒有預想中快,更糟糕的是它很容易與一般塑膠混在一起,降低回收再製品的品質。」因此,相對於海廢回收,她更關注仿生塑膠的技術研發:讓材料本身能夠具有透過環境溫濕度的變化所觸發在性質上或結構上的改變。

「像是有些毬果會因為溫濕度變化而開合,這樣的特質或許就很適合與照明燈具結合。」孫智麗笑說,仿生塑膠在技術上仍處於發展中,不過作為材料用於照明領域,也有機會開發新型照明燈具。比如讓燈具感測現在的明亮度或濕度進行自動調控;或者,防潑水也是燈具相當重要的機能,「或許可以利用具有荷葉表面疏水性質的仿生塑膠來做燈具材質。」
她特別提到,從國外預估仿生塑膠的市場規模,到2030 年大約能達到 12.5 億美元。「這數字乍看不大,但是它幾乎是以每兩年就倍數增長的速度再擴大,應用潛力也非常大。」
從生物經濟為起點,孫智麗始終認為,以市場經濟法則運作、跨域科技整合、多元溝通推廣,才能讓企業的 ESG 永續發展走得長久。而政府在這裡也應該積極扮演串接的平台,跨部會協調、以國家層級的資源來推動技術升級與企業轉型,以投資的思維訂定輔導與發展目標,才能讓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而能實際成為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