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明永續,與光同行─訪問范承宗、江佶洋、陳怡彰的光創作

范承宗
著迷於漸漸消逝於日前生活的古老手工技藝,並將其重新轉化創作手法,專長
於裝置藝術、雕塑、傳統工藝、產品設計與策展,2015 年成立考工記工作室。

江佶洋
根基於大稻埕,以光為創作媒材,作品關注人在空間中的行為與光的關係,認
為燈光設計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工作,也深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裡的
藝術家」。創造環境友善的永續光環境。現為瓦豆 WEDO Lighting 負責人。

陳怡彰
強調以「光」做為媒介,切入城市的文化肌理,融入建築設計細部來呈現獨特的建築空間美學,並引導空間的使用者創造個人對於環境的記憶連結。
現為偶得設計有限公司主持設計師。

從工業設計走到運用工藝創作當代藝術作品的范承宗、從攝影入行劇場燈光後一頭栽進照明與光設計世界的江佶洋,以及從建築背景深入空間照明的陳怡彰,三位年輕的創作者從不同領域分別踏入光與照明的世界,也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創作觀。他們如何思考光、創作與永續的問題?
讓文化永續:
范承宗用工藝找到自然的話語
使用竹、木等原生材料,同時使用老工藝轉化成當代創作的范承宗,在作品意象上經常讓人聯想到自然與永續。不過他坦率地說,自己所關注的是老工藝能說出的文化故事,多過把永續當成創作前提。「只是使用的材料剛好都能讓人產生聯想,也因此會吸引一些希望建立自然、環境友善的業主。」他謙虛地說。比如與國際精品品牌 LOEWE 在高雄義
享世界的 Loewe E Sky Mall 專門店,就是南亞太第一家獲得 LEED 認證、使用的木材與竹材也都是FSC 認證的材料。儘管這些認證目標從來不是范承
宗的目標,但他作品的自然特性確實為品牌附加上重要價值。
要從舊時工藝挖掘出材料的獨特性與手法,就要必須理解工藝品本身的製造過程;透過傳承、轉化這些工藝,也讓人重新認識這些來自先人們的智慧。對范承宗而言,「最重要的是去尊重這些材料,聆聽它們原來的聲音。」也因此,他往往不改變材料原有的狀態,並希望凸顯自然材料在原有環境中的質感。
近幾年他在作品中開始與照明設計合作,也開啟了一片新的視野。「開始能看到光的好壞、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他認為「光是一種像酒精一樣」,是能提升觀者感官敏銳度的催化劑。
參與藝術節慶活動或戶外裝置,多半都是期間限定的製作,因此在永續實踐的摸索上,范承宗主要著眼在材料回收上。「我們的作品多半可維修、也可拆解。拆解後不管是將材料租借出去、或者拆解成為下一次作品的材料,對我們而言都很有意義。」
讓人的故事永續:
江佶洋以光環境陪伴老屋走向下一個世代
從攝影、劇場到燈光設計,江佶洋既是燈光設計者,也是空間光影的創作者。在思考光、空間與人的角色時,在雲門待過十年的他用非常劇場人的思維說,「不同於一般創作者的表現欲,對我而言好的光環境就是要把人放在最前面,也就是人在這樣的照明下眼睛感到舒服、心裡感覺安全。」
他坦言,可能在劇場黑盒子裡「玩」得很多,因此回到生活空間中,光的角色就會盡量安靜一些,尋找光為空間創造的不同層次與表情;「而生活在什麼樣的文化中,就會造就對光不同的感受。也因此,所謂的燈光設計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曾獲老屋新生大獎的空間作品《瓦豆.光田》,是他將外公的牙醫診所改造成工作室,為屋裡的老物件賦予新的生命,是他後來經常實踐在文化資產建物光環境創作中的手法。「面對文化資產建物的時候,常會想,它已經在這裡站了快一百年,陪伴我們的長輩走過一個世代。那為它創造光環境是要讓它被再次看見。」江佶洋感性地說,「所以,是不是可以讓這些光再陪這個屋子一百年,陪它走向下一個世代?」而在未來只需要維修、更換當代光源,也就能夠對生態友善、對環境友善。「如此一來,就算它繼續走向下一個一百年,也不會成為地球的負擔。」就像劇場的燈光帶出場景與角色,江佶洋的光環境創作,不只為老屋保留了人的生命痕跡,也讓故事能一直說下去。
讓公共場域永續:
陳怡彰用最少的燈創造最多的風景
對建築背景的陳怡彰而言,空間中的光就是一個把使用者與環境拉在一起的媒介。「在功能性上滿足使用機能、在視覺上感覺舒適美好、在心靈上感覺安全,這就是光設計在不同面向都要達到的事情。」因此,在空間中創造光環境時,於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空間中的光可控性能到達什麼程度」。
「我們活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現在的照明科技幾乎是千變萬化、隨心所欲。因此幾乎任何設計師想要做到的事情,包含強弱動靜,全都做得到。因此,問題就變成『選擇要不要作』。」陳怡彰說。處理許多公共場域的案子時,他也承認經常感覺到掙扎,「很多地方我們可以做得很炫目,但選擇不做的原因是什麼?」他希望,如果是生活中的公共場景,就希望它能夠持續地成為生活中的風景,而不只是一場秀。
儘管公共空間經常必然成為城市觀光資源,而夜間風景也開始成為人們重新認識城市的可能性,他提出台南月津港燈節為例,「因為燈節的關係,因此市府也花了一筆錢為這個區域做了生態整治,成為一個長期性的光環境。」但處理夜間光環境必須目標相當明確,因為魔鬼就藏在細節裡。陳怡彰笑說,必須用精準的角度來達成目標效果,因此,「用少少的燈光做最多的事情」就成為他每次設計創作時重要的自我提醒。
現在的燈具的高能效,可能成為一種在光環境設計上的思考瓶頸。「當燈具能夠使用得更長久、壽命相對長的時候,其他搭配的零部件可能更容易壞。」因此,在設計的時候思考可拆解更換的模組化,也是讓光環境永續的重要關鍵。
反思光與環境
讓永續成為自然的延伸
不管是藝術結合光的表現、空間結合光源訴說的生命史,或是城市夜間光環境的營造,三位年輕創作者透過與光的思考、協作,探索與環境永續對話的契機,
同時也透過在公共空間景觀擴及社會影響、也觀照觀光景點的另一種治理思維,儘管微明,但與光同行,就能朝向永續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