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新竹 – 引光入城的文化治理

圖、文 ∣ 張馨之 / 新竹市文化局局長

Hsinchu city have more than 300 years of history, within an area of 104 square kilometers, and Hsinchu Science Industrial Park which is a global top-leading IC industry supply chain. Hsinchu is a city combine tradition and technology city characteristic, with a long history but resident have the youngest average age. Based on those trait, the design power can extend to governance and public architecture. Also, lighting up a new chapter for Hsinchu City.

三百多年的歷史底蘊、104 平方公里、鏈結全球半導體製造業的科學園區…傳統與科技兼容並蓄的城市特質,讓新竹市成為歷史悠久,平均年齡卻最年輕的城市。也正是這種特質讓新竹市在近幾年的城市及文化發展中得以實踐設計力導入施政及公共建設,為新竹市點亮了新的篇章。

光域 ‧ 城市美學的輪廓

新竹市林智堅市長帶領市府團隊用近 7 年的時間翻轉公共建設,修繕古蹟建築、公園水圳等場域,引用專業建築及頂尖燈光照明團隊改造城市意象。改變過去大多是局部及臨時性的規劃思維,從城市公共建設入手,運用「減法設計」策略,使場域重新被定義及開放,低限度的人為介入,自然而然展現城市的美麗風采。除拓寬步行空間也以「光」賦予老舊建築新生命,使其與現代化都市共生共榮,勾勒出城市豐厚的文化資產,用燈光描繪出建物及公共空間輪廓,透過不同層次的照明讓建築更加立體,打造一座日夜皆宜的「步行城市」,成為永續的城市資產。

2021 新竹光臨藝術節期間,透過步行城市政策,除將公共空間美學體驗帶入市民日常生活,進一步導入表演及展覽等文化活動。以行政、交通、策展進行三大系統性整合,使各專業領域建立協作機制,自公園、古蹟歷史建築、公共場域行塑出帶狀城市藝廊,將基礎建設與美學空間串聯,造就兼具文化及創新的城市氛圍,擴大藝術與常民生活結合,不分晝夜,成為一座傳統、現代及科技交融的城市美術館。透過專業策展人機制,定義出場域適切的策展形式及議題爬梳,使在城市中的慶典活動有了更完整的美學輪廓。

光影 ‧ 從城市中心開展

新竹市政府自 2019 年爭取到第 32 屆臺灣燈會的主辦權,即開展一系列的籌辦,如建立協作平台、盤點公共場域、邀請策展人、科技企業贊助等,透過產官學三方資源共創促成亮點合作,展現公部門的整合行動力。期間市府團隊更特別前往德國柏林及丹麥哥本哈根見學取經,重新定義「燈會」的可能性,將整座城市結合慶典,並打開古蹟、融入當代藝術於展演,突破以往用一塊素地集中展出,改以城市為主體、城區為展區的嘗試,讓民眾在欣賞光影藝術作品時,也重新認識新竹城區。

在臺灣首度嘗試以一座城市中心作為光節的展演區域,當中特別值得讚許的,是展覽與市民之間的相互協力。此次展演大量號召市民朋友以志工形式實際參與展覽,從以往的活動參觀者轉變為城市最佳的解說員,周邊店家也以提供更多友善服務成為參與城市慶典的最佳典範,讓更多外地觀眾感受到新竹市居民的熱情款待。而透過兩年多的規劃與討論,持續探討如何讓展品有更多永續的可能,並同步檢討公共空間與環境的規劃與改善,讓新竹市得以於展期後留下更多的民生休憩空間;與專業燈光設計師討論建置城市夜間長期光環境;透過展覽場地的串連完善市民的徒步空間,也為新竹市區日後的城市國際化與市容環境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無奈在燈會開辦前面臨疫情升溫,雖然國內、外藝術家皆已完成作品,原訂的臺灣燈會在新竹市卻面臨了停辦的決定,這也是 32 年來首度停辦;且隨著逐漸嚴峻的疫情,全國的藝術及文化展演、機構皆面臨著重大挑戰。幾個月後,在疫情逐步控制緩解下,新竹市政府決定將臺灣燈會轉型為「2021 新竹光臨藝術節」,展期因應疫情變化滾動檢討,拉長為一整年的帶狀展演,以不同的形式讓藝文展演重回市民的生活。

光臨 ‧ 疫情下的光影節

「2021 新竹光臨藝術節」脫胎於臺灣燈會,過去臺灣燈會大多採用實體的花燈藝術作品作為主體,此次光臨藝術節作為臺灣燈會 2.0 的角色,率先採用大量的「光雕投影」作為主體,結合跨國藝術家團隊,以新竹市東大路為軸線,於城市兩側各自開展不同的面貌,藉由光影藝術作品點亮街廓、公園、建築或水域等不同景色。新竹市舊城區已發展逾三百年的歷史,以東門城為中心,藉由回應地方產業文俗的「米粉竹簈」搭建成巨幅環形投影牆面,敘說新竹在地深厚的歷史故事和人文風貌;佐以披上絢麗光影的新竹州廳、新竹市美術館、專賣局新竹支局、新竹火車站等十處古蹟及歷史建物,引領觀者移動穿梭於新竹在地的今昔時光之中。

以美術館展區為例,結合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AI 演算與人臉辨識技術,搭配音樂家福多瑪(ThomasFoguenne)的曲調,一幅幅藝術作品重新鮮活了起來;新竹州廳結合消防博物館、警察局的 360 度環景結構,也讓創作團隊以視聽體驗導引技術,讓觀眾得以臨場浸潤於全景式的感官衝擊;城市的另一側則為「隆恩圳」,在這條孕育新竹人的古水圳,展覽著來自澳洲、香港、荷蘭、日本、台灣等藝術團隊的限地製作,透過光影技術結合當代科技藝術創作,展現人們在疫情下洗鍊過後最純粹的光明。

受到疫情衝擊的當代,東門城的「光之島」展演內容描述了近一年來疫情時代的生活經驗;北大教堂的「自由之翼」也象徵著面對疫情的混沌逐漸迎向未來的希望,這都將是全球人類在後疫情時代的共感及回憶。此外,也因應疫情而有了觀看方式翻轉的做法,首度以 D-Live 形式,線上呈現東門城「光之島」環形投影劇場及「優人神鼓」共演,除了真人演出外,同時加入互動虛擬影像,表演團隊必須細膩的走位,與節目總導演、Live 導播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流暢的聲音與肢體畫面。整場演出創造了沉浸式感官效果,也創造了疫後時代表演模式的全新體驗。在線上 23 萬人次觀看展演的同時,已將展演「數位典藏」下來,透過將古蹟 3D 點雲建模及展演 4K 影像保存,成為未來可再使用及觀賞的文化資產,也開啟了數位內容產製的新思維。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市府更以「藝術回歸 Back to Art」為號召—— 讓藝術工作者回歸創作崗位,透過藝術重新帶給人們思想的啟發與生命的悸動,亦透過
光影藝術作品與新竹百年古都碰撞出的火花,交織出新竹獨有的城市美學,並藉此次後疫情時代全臺灣第一個大型活動,讓在地百工百業重回如常生活,一起攜手歡迎全國民眾到訪新竹市。

2021 新竹光臨藝術節以國際級標準籌備,邀集來自7個國家、65 組藝術團隊、66 件作品,由國內外頂尖顧問、策展團隊及藝術家們共同參與,促進國際團隊的文化交流,同時展現城市的包容與創意,點亮這座迷人的城市。透過都市策劃、跨域藝術、國際鏈結與共創模式等策略,開創新竹城市無限的可能性。其中於光雕展演期間,整體參與的民眾更是多達五百萬人次,自舊城區延展至整座城市。城市的性格源於文化歷時性的積累,市民的光榮感建立在對未來的想像當中。希望之光點亮於此刻,並隨著新竹的風注入這座城市。「2021 新竹光臨藝術節」不僅是疫情下的祈福,更是象徵從新竹乘光迎向嶄新的未來。

一個大型活動,讓在地百工百業重回如常生活,一起攜手歡迎全國民眾到訪新竹市。

張馨之 / 新竹市文化局局長

實務及研究取向為藝術行政管理、當代藝術策展實 踐、藝文場館營運、美學教育系統、藝文工作者等領 域。長期觀察著力於展覽生產與美學教育之內涵,尤 其關注新竹在地藝文生態與當代藝術的介入及擾動。

經歷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兼任助理教授級技術人員
    社團法人美感跨域協會 創會理事長
    沃沃美學 藝術總監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撰述副總編輯
    帝圖科技文化 藝術部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