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我與光的故事

文 ∣ 邱柏文 / 柏成設計創辦人
圖 ∣ 柏成設計 / 攝影 李國民

Since lighting can combine all the elements, it is always an essential part of design in every kinds of spaces. The author shares his design from restaurants, offices, hotels, trains, ferries, and even furniture, telling the story of using the lights agilely. He guides the readers to imagine how lighting boosts the rooms with happiness by achieving the march of time and the blending of different materials.

不論設計何種空間,照明和光線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光線總能使所有的元素相互融合,作者分享了餐廳、辦公室、HOTEL、火車、船隻甚至是家具的設計當中,將光的特性靈活運用,並帶出另一種層次的故事,與讀者一同感受燈光設計如何實現了時間的轉變、融合了材料的表情,提升同在一個空間喜悅。

柏成設計的作品從建築到室內, 內容涵蓋餐廳、辦公室、HOTEL、火車、船隻甚至是家具, 不論設計何種空間,照明和光線對我來說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環, 因為光線總能使所有的元素相互融合。在想像每個空間的可能性時,我特別注重由光線所創造出的氛圍, 燈打的方向, 照射的角度, 帶出的情境或情感都很重要。我認為每一個空間在最終呈現的時候, 若靈活運用光線的特性,都會有加強設計概念的效果,更甚能帶出另一種層次的故事,這不就是照明設計最令人興奮的地方嗎 ? 沒有正統學過照明設計, 卻很慶幸我們所接觸的案子都能讓我一邊玩設計,一邊享受如何將不同空間產生光線變化的感覺。

回想燈光設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 2001 年我在瑞典交換學生以及教書時, 參觀斯德哥爾摩公共圖書館所感受到的空間魅力,那是我第一次了解運用燈光的效果竟能如此昇華空間的震撼性。一眼望去的大型環狀空間,透過燈光照射在牆壁上的凹凸材質,使空間感自然向上延伸,也讓整體空間變得更加神聖。走到空間的中心點,透過中央的吊燈,自然地引導訪客的視線,使其欣賞圖書館的壯觀。而芬蘭設計師 Eero Saarinen 所設計的 MIT Chapel 則讓我重新學習對光線的認知和運用光線創造空間的故事性。這個由磚牆創造的祈禱環境,昏暗的空間只利用一個天窗,一條條細線和反光片匯集室外灑落下來的陽光,為空間傳遞屬於它的語言。

一 . 不只是圖書館

2020 年,我們獲邀設計台灣設計研究院所啟發的「設計圖書館」,利用 83 年的澡堂,我們思考如何將澡堂的意象延伸到現代的圖書館, 也就形成了今天的「不只是圖書館」, 其概念正是做出一個”泡書”的空間。

走進中間泡書區時,為了凸顯一層層往下延伸的設計,我們隱藏燈源光到書籍後方,當燈光從後方打亮所有書籍,書籍轉變成泡書區的柔和的元素,創造空43間輕盈和神聖的感覺,與人產生密切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這當中仍有兩件關於光線的要素需被實現:第一,由於是規劃圖書館,所以必須確保閱讀的光線一定要充足,並且桌面是明亮的;第二,如何仍然維持出我們所想呈現的「書沈入其中」的設計感,燈光的設計將會是一大挑戰。若要在古蹟上實行上述兩點,就必須克服許多裝潢上的限制,此處沒辦法做出太多燈具上的表現,因此我們只能依靠別種方式去呈現。

在無法利用釘子架設燈具的環境之下, 我們改變書架以往的高度, 依靠反射的原理, 將燈具裝在高處,讓它打亮整個天花板和閱讀空間, 使圓頂天花板在視覺上看起來更深,並拉高拉大整體空間比例。桌上的燈則是選擇可以直接看到燈絲的燈具, 宛如古時候靴子為了念書而鑿壁偷光的情景, 更是襯出了閱讀的氣氛。將畫面拉遠來看,整體空間還需要一件藝術品來烘托整個圖書館, 於是我們做了一個 3.4 米直徑的裝置藝術燈具, 利用壓克力、迴紋針、鋼索等工具,以「不完美的圓」的形式呈現出來, 讓燈具能夠與下方的半圓形歷史澡堂相互呼應, 形成一種對話。

二 . 千分之二的北美館

在此項作品中,我們負責設計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廳入口右手邊角落的藝術商店,整體只有 13.6 坪的空間, 如同在一個柱子底下誕生,不仔細看非常容易被忽略。因此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有機會讓它傳達屬於自己的故事,不僅使藝術商店為美術館帶來更多的獲益,更如英國知名的泰特現代藝術館, 使藝術商店成為最讓人期待的光臨, 並且在離開之前都能透過紀念品連同記憶保存下來。我們認為設計藝術商店最重要的是必須突破現有的界線,要成為一個不只是擺設商品的地方,而是擁有自己的價值並與顧客交流分享的媒介。因此, 我們去了解北美館的歷史, 它本身是由以「Metabolism 代謝派主義」思想進行設計的高而潘建築師所設計,這恰好與我過去在日本代謝派主義大師黑川紀章建築師事務所所工作經歷的不謀而合,由此, 雖然此案僅占北美館的千分之二,但我希望能將代謝派思想與我們想要嘗試的設計概念在這項作品中融合為一。

我回想所有代謝派教會我的,每個建築都是可以透過移動、延展而有生命的, 我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設置某種裝置,讓空間跳脫現有的框架,突顯商店的張力和重要性,在這裡傳遞屬於它的聲音。於是, 我們繪出了以 4.6 米為定案的十座展示懸臂結構,各個懸臂結構都是一層展架, 而其可以利用自身旋轉的特性,輕鬆地把商品延伸到商店外, 並且創造出不同的排法,整齊時可以變成一個書架,不規則時,內側與上側平台交錯成為一個大型展示櫃,讓空間增加了 60%收藏量。 不僅發揮了懸臂結構的挑戰性和發展性,同時根據現場空間需求自由收起展開。

在燈光上的安排我們下了許多功夫,為了讓整體結構保持乾淨俐落,我們思考如何運用電線的走法使燈光與懸臂合而為一,在不影響顧客視線焦點的情況下利光線照射出產品最美的部分,我們決定轉換思維,選擇用顧客的視角去觀察和參考五個不同的懸臂結構,就是以平均身高大約 155-170 公分的範圍,在視覺高度標準之下的懸臂,我們將燈光由上往下打燈,在標準之上的懸臂則由下往上打燈,所以顧客除非刻意不然是看不到光線的燈源,成功達成了商品會被打亮, 但燈源不會搶走焦點的成果。

我們決定在大型天花板上運用大規模亮板,讓其由上往下打。乾淨的天花板使整體空間更為寬闊,柱子下的小空間也可讓顧客的視線能自然而然地往上延伸。最特別的是, 從外往內看時,透過歷史性象徵的售票口所改造的窗戶, 由於外部光線充足,更能呈現深邃、看進歷史的另一種效果。

三 . 鳴日號觀光列車

設計鳴日號觀光列車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因為需要重新使用 70 年車齡的舊式莒光號列車,因此有許多地方需要被改善。不過相較來說, 與高鐵相比,雖然火車的行駛速度較慢、停靠站數多,但我們運用這個特性並轉化為優勢,在火車緩慢的行駛時,心情可以更放鬆、感受更多台灣的美景。齊柏林教我們從天空閱讀台灣的壯麗,台鐵重新教我們用速度記憶台灣的春夏秋冬。

燈光設計成為實現設計概念的重要關鍵之一,在燈光色溫的調配上,原始車廂的燈光色溫全是冷白色調,如同辦公室的燈光顏色,給人忙碌和冰冷的感覺, 因此燈光上,我們嘗試顏色轉換的設計手法。在試驗的過程中,我們面對不少的限制 : 第一,可安裝在火車上的燈具選擇較少,燈泡規格也須與電力相符;第二,使用其他色溫是否會造成整體空間照明不足。我們最後找到了一批較舊但符合我們想像的燈泡,當下非常興奮,但究竟這個燈光適不適合配置在火車空間,我們仍秉持著現場實際測試的堅持,直到測試當天燈泡裝上去時雖然心裡是擔心的,但看到了測試的結果瞬間,我感受到了旅程隨時間被放慢,窗框的界線放大,彷彿更貼近了窗外的風景, 伸手就能觸碰到外面的美。

乘客們悠閒的乘坐著鳴日號觀光列車,當窗外的自然光與我們調色的照明一起灑進來,照耀在環境周圍,視覺感受上沿途台灣美麗的風景更加引人入勝,帶領大家重新認識台灣

四 . 高科技外商辦公室

有別於傳統辦公室的燈光設計,此案在燈光環境做了一項極大的挑戰。我們希望使用溫暖的色彩,使用文化的元素,使用時間的題材,去照亮每個中心的特色。我們改變以往燈具光源皆來自於天花板打至下方的想法,在整體空間內重新規劃燈具,將部分燈具光源轉換為壁面出光,並結合多樣形式的表面材料,透過光的洗禮呈現材料於空間內最原始的樣貌。在這項設計理念下,人們皆可透過科技,人性,環境三者元素間的化學效應將台灣文化元素以及的高科技外商辦公室的代表性在辦公空間上做最和諧的融合。

在環境功能方面,各大區域的燈光與分佈位置均納入設計考量,並在各式空間帶出獨特調性並配合面材元素不同做合適的燈光呈現。例如木紋區域配上放鬆及愉悅的燈感,以及會議室內使用較為明亮的燈感都是透過光與面材之間的相互結合來傳遞空間內需呈現的美感與調性的不同。此案的燈光環境皆使用節能節約制,透過專業系統調控分布於各大區域的光源,以達到有效適當利用光能於各個時段。透過燈控系統調節不同時刻所呈現的氛圍,以及配合戶外日光照射的強弱,達到整體辦公空間需提供的舒適辦公環境。這項節能節約的專業系統調控也在實現舒適的辦公空間同時也做到了建立永續發展的良善光環境。

透過燈光配置的嘗試,賦予環境新穎的創意表現,讓空間與燈源相呼應,不但影響了空間也影響了使用者的視角及感官的體驗。這項技術性嘗試實現了我們的設計宗旨,帶給使用者良好的辦公體驗,也在燈光配置設計也是跨越了全新的一步。

光之於我就是一種表情、一則故事, 我將它應用到我們想要講的設計, 使它更有了新的層次。 我的光線故事, 雖曾經歷過不確定、自我懷疑, 然而, 這些種種卻是間接支撐著我完成設計的動力。不論因為我的燈光設計實現了時間的轉變、融合了材料的表情,甚至是提升大家同在一個空間的喜悅, 這對我來說都是最值得的, 因為它就是我在空間中注入的笑容。

邱柏文 / 柏成設計創辦人

邱柏文 Johnny Chiu,柏成設計和 OUT Scholarship 創辦人,以新穎的觀點 和用理念推動的作品而受到肯定。他是首位獲得 WAF(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INSIDE 世界室內設計獎,年度大獎的台灣設計師,他的其他榮譽 包括五項 TID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金獎,和德國紅點傳達設計獎 Best of the Best。

他具吸引力和不因循守舊的設計作品, 使他成為定義亞洲設計的一個關鍵人
物,並經常受邀擔任設計比賽的評審團之一, 譬如美國國際室內設計大賽和
世界室內設計獎的 super jury 等。他也經常在許多活動、大學演講, 包括著
名的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以及 DesignArt Tokyo。
近期他的成就包括設計鳴日號觀光列車、不只是圖書館、北美館藝術商店,
以及攻讀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建築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