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中小企業可行之─ ESG 具體行動

喜得燈飾
自 1991 年創立起之燈具皆為獨家研發設計並主要外銷至北歐、北美、西歐等市場,累積超過百項專利並多次獲得 iF 產品設計獎、德國紅點設計獎、德國 German Design、台灣金點獎等國際設計獎項肯定。
近年來 ESG 的話題無所不在,在電視或網路上時不時就能看到與「碳中和」、「淨零碳排」、「綠能」等關鍵字的資訊,其潛在的商機也漸漸成為投資者和消費者關注的重點之一,令人不禁跟著思考 ESG 與自身的關聯性。然而,對於台灣多數中小規模的照明企業而言,在資源和人力皆有限的前提之下,是否有必要跟上這波浪潮?若要跟上,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
ESG 包含了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雖然中小企業尚未納入政府碳排放的監控,我們依然可以透過 ESG的行動手冊來自我檢視。以我們公司為例,在仔細盤點這三大類別的實際項目之後,發現有幾個我們其實早已實施多年、未來也將持續進行的具體行動供大家參酌:


E 環境部分:
– 節能:
如同多數照明產業,我們已全數採用 LED 作為照明的光源,與過去所使用的鎢絲和鹵素燈相比,LED 的光電效率提升超過 80%,其節電減碳的有效性自然不在話下。
– 永續設計(sustainable design):
燈飾產品除了外型美感之外,需綜合考慮光電效率、光表現、光衰及散熱、安全性、耐用性、電器零配件搭配、售後維修、零件替換、包裝設計,甚至色溫與情緒的關係等複雜因素。各類產品又根據其目的性的不同,在這些因素之間再三斟酌後取得絕佳平衡,以符合產品所屬客群的需求。尤其在售後維修方面,相較於機械結構,光源電器較易損壞,我們將之設計為54照明趨勢 Lighting Trend便於拆解更換的零件以取代「整組換新」,例如盡量以「螺絲鎖固」方式取代「點膠固定」,讓後續維修不易破壞燈具主結構。這種延長產品壽命作為永續的實際行動,減少廢棄物的同時,也為消費者省下荷包。
– 包裝優化:
大型燈具在設計時會拆解為 K/D(knock-down)結構以縮小包裝尺寸,不但可降低物流運送的單位碳排量,同時也節省不必要的成本,進而讓利給通路夥伴及消費者,達到三贏局面。而包裝尺寸的設計則仰賴專業且可靠的產品結構設計,以確保產品組裝後的達到美觀、結構安全,並且落在合理的成本範圍。
– 耐久材質選用及表面處理:
為了讓產品保用十年以上,我們選用較厚的金屬板材與嚴格的表面處理品質,並透過 48 至 72 小時的鹽霧測試,確保燈具在一般使用環境下的抗鏽能力。


– 廢棄物排放處理:
生產過程中因表面處理所產生的粉塵、揮發物質或廢水等,皆經過環保設備處理或轉介給專業廢水處理單位,並且受到當地政府單位 24 小時自動監測。
S 社會
– 照明器具符合安規:
根據各國法規,我們所販售的燈具產品皆通過第三方實驗室所做的「安全規範檢測」及「電磁相容性測試」才進行販售,以保障消費者人身及財產安全。
G 公司治理
– 人員薪酬及綜合福利:
每年人力調查,確保員工薪酬及福利優於國家法規,除了勞健保以外,額外加保員工團險,為意外多一層保障。彈性的請休假制度及儲備人才,讓員工有餘裕可兼顧工作與家庭。在性別平等、促進族群融合的部分,我們更張開雙臂廣納多元族群的夥伴,不因性別或國籍等差異而產生歧視待遇。

ESG 這個議題看似嚴肅,但其實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回想小時候,我的阿嬤就定下了「晚上七點後才能開電視」的不成文規定,因為全家人一起看電視的「CP 值」才高,要善用每一度電;在馬桶水箱裡放兩大罐寶特瓶裝水,每次沖水都能省下 3 公升,這些生活裡小小的舉手之勞,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 ESG 的響應。當然,並非任何事情都要克勤克儉,我那位看似縮衣節食的阿嬤,在採購重大部品時卻不看標價,例如在 50 年前就捨得買昂貴的鋼琴給被老師稱讚有音樂天份的姑姑。在她心裡這種「可以奢侈,不能浪費」的價值觀,似乎也潛移默化在我們的 DNA裡,間接影響了爾後公司的產品設計哲學,在結構安全及美觀上再三思量後,材料選用往往不計成本,但也絕非大而無當。

在思考這篇 ESG 文章的過程中,自己正好升格成為人母,望著懷中稚嫩的娃兒,視野和格局似乎也更廣遠了一點。和 ESG 的趨勢所帶來的商業利益相比,身為媽媽的我似乎更在意 ESG 背後真正想解決的問題和精神——我們想留給下一代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漸漸浮現答案。